走入非洲--走进马赛
沉重的母爱2011.5.20 一个难言的浪漫与激情的日子、一个肯定是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将开始记录我梦寢以求的东非肯尼亚摄影探险之旅。
非洲的缩影肯尼亚,是我多年萦绕的梦想,当听到别人说起非洲的点点滴滴,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今天我怎么就真真切切的出发了呢?
心里忐忑不安,就感觉像是去月球般的遥远和陌生,充满了憧憬和期盼……一切的一切都好像在同时间赛跑!
晚上11:50,我搭乘阿联酋航空公司的空客380飞机中转迪拜后飞赴我此行的目的地非洲—肯尼亚.
由迪拜到肯尼亚需4个小时的飞行,我坐在飞机的窗户边,一路看着下面的风景,飞越波斯湾、中东沙漠、北非、东非大草原,整个非洲大陆的景色壮美无比,但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一快快的田园草原的风光一幅幅的呈现在我们眼下。
飞机降落在肯尼亚的内罗毕,接待我们是一辆很破旧的面包车,到内罗毕酒店的沿途,我们看见的是破旧的城市,尘土飞扬中不规则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行人衣着简陋,就仿佛我们中国30年前的感觉。
马赛人是东非现在依然活跃的,也是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主要活动范围在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的草原地带。
马赛人以肉、乳为食,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马赛人盛行一夫多妻制。成年男子蓄发编成小辫,年轻妇女剃光头。
他们的祖先是居住于北非的游牧民族,几百年前他们赶着自己的牛群南下寻找水源,其中一支走到肯尼亚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形成了马赛人,他们是尼罗河游牧部落文化的传承者。
马赛人的装束很显眼,男人批“束卡”,实际上是红底黑条的两块布,一块遮羞一块斜披在一边的肩上。马赛人女性穿“坎噶”,颈上套一个大圆披肩,头顶带一圈白色的珠饰。她们的耳朵很大,有的大耳垂肩,马赛女孩生下来就扎耳朵眼,以后逐渐加大饰物的重量,使耳朵越拉越长,洞也越来越大。
马赛人居住的茅草屋。传统马赛人小屋先是用树枝搭个支架,顶棚铺茅草,围墙用牛粪和泥涂抹。为防止野兽袭击,茅草屋周围用树枝围起来。
马赛人传统的屋子像倒扣的缸,开一个很小的门,人只能弯腰才能进去,这样,主人可以在家里方面地刺杀试图进入屋内的人。现在,这样的住房越来越少。茅草屋是包括马赛人在内众多非洲民族的选择,但是在热带大草原上,这样的屋子根本抵挡不了日晒、雨淋和白蚁破坏。以至于非洲部落居民不停地盖房、迁居、补墙、换柱、加草。但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仍在坚持这种糟糕的房屋。一来是经济生产水平低,二来是传统观念作祟,他们担心会因此使自己或周围的人受到诅咒。在很多马赛人看来,传统住房舒适得很,实在没有改进的必要。事实改变观念,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一些较开明的部落青年学城里人制坯烧砖砌墙,再扣一个铁皮顶子,也有略有积蓄的人干脆买水泥筑墙。这些不伦不类的“洋房”已经燃起了马赛人住房革命的星星之火。如此种种,马赛人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已经慢慢改变,我们不禁要问,尼罗河游牧部落文化还能走多远
在肯尼亚期间拍摄了很多马赛人生活的片断,这里没法全面的贴出图片,只能选择几张特别是在马赛人的茅草屋内拍摄的图片供大家简略的了解。
这个好 {:2_31:}{:2_31:}{:2_3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