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铭 发表于 2012-7-3 00:17:44

红色之旅

前段时间,工作原因去了庆阳,顺便来了趟红色之旅。

第一站:华池县南梁军民大生产基地 1943年4月,三八五旅七七0团进驻华池县大、小凤川,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屯田政策,一面保卫边区,一面开展生产运动。他们挖窑建舍,拓荒垦田,修桥筑路,并开办十多种作坊,使昔日的“野山僻壤、林木参天、人烟无几、兽群遍行”的荒凉之地,变成了“粮食满仓,蔬菜有余,牛马成群,猪羊满圈,革命家务日趋巩固”的陇东“南泥湾”。 1943年冬,音乐家张寒晖来到华池采风,军民高涨的生产热情激发了他的灵感,根据当地民间小调《推炒面》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军民大生产》,并自此唱响了陕甘宁边区,唱响全中国。大生产旧址现保留了练兵场、纪念碑、七七桥等原迹,并在练兵场对面新建了纪念馆。 老区的教育水平还是有待提高。。。 第二站: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七分校)     校部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现存22孔石箍窑和1处院落。
  1941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一二○师教导团和抗大总校一个大队组建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校址初设在山西兴县李家湾。1943年春,学校迁往华池县东华池。彭绍辉任校长,俞楚杰任副校长。抗大七分校下辖校部及三个大队和一个女生队,分别驻扎在东华池古城及周围的大凤川、豹子川、平定川和校部对面的女生队洼。抗大七分校在东华池共开办一期, 学员最多时达5200余人。1946年7月1日最后一批学员离开华池,奔赴新的战场,学校停办。抗大七分校学员在校期间,积极响应党中央“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在人迹罕至、荆棘丛生的陇东山野开荒垦田、挖窑建舍、纺纱织布,开办多种作坊,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1963年2月、1981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市红色旅游景点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三站:刘志丹习仲勋故居 陕甘边区政府成立后,政府及军委机关移驻寨子湾。政府旧址有窑洞8孔,原设有政府办公室、习仲勋办公室、住室、警卫员住室等。军事委员会驻地旧址有8孔窑洞,原设有哨岗、军委办公室、刘志丹住室、机要室、工作人员住室等。原政府保卫队驻于山顶,修筑有哨所、炮楼、战壕等,可居高临下放哨并监视来犯之敌。早年寨子湾地形复杂,军委与政府机关分别座落于两处山腰,相距三四里,沟底林中有连接政府、军委两组院落的林间小道。两处旧居经恢复修缮,已对外开放。1934年11月4日至6日,在南梁荔园堡中心的关帝庙,召开了有刘志丹、吴岱峰、习仲勋、惠子俊、杨森、张秀山、马文瑞、张邦英、蔡子伟、张策、黄子文、张庆孚等领导人和100多名工农兵代表参加的重要会议。会上,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土地决议案》《财政决议案》《粮食决议案》等文件和法令。会议选出习仲勋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贾生秀和牛永清为副主席。政府下设土地、劳动、粮食、财政、肃反、文化、工农监察、经济建设和妇女等委员会,李生华、张钦贤、呼志禄、杨玉亭、郝文明、蔡子伟、惠子俊、马锡五分别任土地、劳动、粮食、财政、肃反、文化、工农监察、经济建设委员会委员长,高敏珍、张景文先后任妇女委员会委员长,蔡子伟、张文华先后任政治秘书长。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陕甘边界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会选举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部。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边金山任副主席,吴岱峰任参谋长。朱志清任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郑德明任副总指挥,梅生贵任副总指挥兼参谋长。会上还建立了华池县苏维埃政府和赤安县苏维埃政府。12月建立了庆北县苏维埃政府。贾生秀、边金山、强家珍分别担任华池、赤安、庆北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三县分别辖小河沟、东华池、林锦庙、阎家坬子、玉皇庙、马孤子、荔原堡、白马庙、花豹沟、刘坪、阳胍沟门、尚湾及紫坊畔、脚扎川、陕西白豹、吴旗与高河、温台、城壕、白岔沟门、武家河、乔河、庙巷、土坪等地。 11月7日(农历十月一日),在荔原堡河西的川台上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3000多名贫苦农民,庆阳、合水、保安、安塞、靖边等各路游击队和18个赤卫军大队参加了大会。刘志丹、习仲勋、吴岱峰分别讲了话。肃反委员长郝文明和工农兵各界代表都发了言。大会举行了阅兵仪式,刘志丹、习仲勋等检阅了全副武装的红军战士、各路游击队、18个赤卫军大队。晚上,举办了文艺晚会。庆祝大会后,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驻地搬到南梁堡的寨子湾,因此称“南梁政府”。陕甘边特委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也随之移驻寨子湾,接着,颁布了“十大政策”,即土地、财政粮食、军事、统一战线、民政劳资、文化教育、知识分子、肃反、优待俘虏和各种社会政策。在边区苏维埃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县、乡立即发动人民群众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没收地主土地、牛羊、粮食、庄宅和其他财产,没收富农封建剥削部分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贫、雇农和缺少土地、牲畜的中农,按照主要生活资料来源和剥削与被剥削的程度划分阶级成分,实行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打击豪绅地主的土地革命路线。为了改变根据地群众的生活状况,边区政府大力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并从政府办的牧场中,提供牛、羊、马匹给贫苦农民,帮助他们度过因缺少牲畜而造成的生产、生活困境。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南梁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为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陕甘边特委和苏维埃政府分别发行了刊物《布尔什维克的生活》和《红色西北》。苏维埃政府成立前即创办了陕甘边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霍建德任校长,张景文任教员,共有学生60多名。教学设备非常简陋,蔡子伟亲自为学生编写课本。学校开设了文化、政治和军事课。1934年10月,在荔原堡开办了红军干部学校,刘志丹兼任校长,吴岱峰兼任副校长并主持工作、习仲勋兼任政委。南梁政府成立后即改为军政干部学校,校址迁到豹子川的张岔,开设了政治、军事和文化课,同时兼搞生产。干校在张岔又办了二期,第一期70多天,第二期90天,前后三期共培训于部200多人。陕甘边特委、政府和军委的工作人员,一律实行供给制,从吃饭、穿衣和日常生活用品到办公所需的笔、墨、纸张,都由财政委员会按规定统一配发。为了减轻群众负担,政府还规定“党政军的财、粮来源,主要是取于豪绅、地主,并向敌人夺取”,号召党政军机关经营红军公田、兴办小牧场、种粮种菜、养猪养羊,补充红军和机关所需。南梁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对边区进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为此,边区政府在荔原堡设立了集市,确定农历每旬一日为集日。为活跃集市贸易,对白区商人采取了争取和保护其利益的政策,把根据地的羊只和山货廉价卖给他们,鼓励他们把苏区缺少的布匹和其他货物想方设法运到根据地来。针对南梁地区流通货币极不统一,流通极不便利,各种纸币贬废迭起,人民深受其害的现实,边区政府于寨子湾设立了陕甘边苏维埃银行,在油坊沟设立了造币厂,发行了用布制作的“苏币”。面额有一角、二角、五角、一元四种,共发行3000元。在此期间,边区政府还发行了“陕甘边苏维埃银行券”,明令禁止国民党钞票和地主豪绅的“帖子”等在苏区流通。随着集市贸易的发展和金融流通的革命,南梁山区的经济逐日繁荣起来。南梁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根据地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南梁的人口由根据地创建前的600多户2400余 人,很快增加到1000多户6000余人。这期间,在刘志丹所坚持的正确的统战政策感召下,1934年10月20日,郭宝珊率领120余人在新堡宣布起义,被改编为西北抗日义勇军,郭宝珊任司令员,任浪花任政委。1935年春,红四十二师骑兵团配合延安、安塞等游击队和宜川、甘泉的“抗捐军”,扫除民团据点,开辟了陕甘边东区革命根据地,将“抗捐军”改编为抗日义勇军,成立了红宜县、赤川县、肤施县等县临时革命政权,在北起延长,南达韩城,东抵黄河,西接南梁中心根据地方圆百余公里范围建立了新苏区。1934年冬至1935年春,南梁根据地和陕甘边苏区开展了“扩红”运动,使红四十二师扩充到2000余人,各县游击队扩大到3000余人,赤卫军增加到5000余人。1934年秋天以来,陕北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迅猛发展,相继建立了陕北红军独立第三团和第二团,陕北游击队扩大到30多个支队。11月中旬,杨琪以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巡视员的身份来到陕北根据地,协助开展武装斗争,使绥米葭吴边、绥靖延边和安定三块分割的苏区联为一片,在10多个县组建了中共县委和革命委员会。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代表孔原派巡视员黄翰来陕北,指示统一陕北、陕甘两个地区的武装力量及改编陕北游击队,决定调刘志丹负责西北军委工作。12月底,刘志丹、吴岱峰带领红二团和庆阳游击队、陕甘游击队五六支队,向陕北挺进,沿途消灭了安塞县隆安、平桥等民团。1935年1月,刘志丹到安定县水晶沟、柳沟、灯盏湾等地,多次看望谢子长,就陕甘和陕北两地区统一领导,两支红军统一指挥共同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25日至28日,在赤源县白庙岔召开了陕北根据地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马明方任主席。30日,在白庙岔将陕北红军各独立团整编为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杨琪任师长,张达志任政委,随后组建了吴堡和神府独立团。1935年2月5日,陕甘边区特委和陕北特委在周家垃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惠子俊任书记,统一领导两个根据地的工作。会议还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主席,统一指挥红二十六军和二十七军,撤销陕北特委,保留陕甘边区特委和军委,李生华、刘景范分别任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至此,正式建立了两地区党政军的统一领导机构,陕甘边苏区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习仲勋故居看门老人













37° 发表于 2012-7-3 01:00:37

哪天来延安了玩,我经常在延安这边{:2_31:}

红娃娃 发表于 2012-7-3 05:31:50

意义非同一般!好地方!

哲铭 发表于 2012-7-3 09:04:34

37° 发表于 2012-7-3 01: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哪天来延安了玩,我经常在延安这边

我在延安待了9年,可惜那时候不喜欢摄影,呵呵

麦田收割者 发表于 2012-7-3 10:38:32

{:2_31:}{:2_31:}

37° 发表于 2012-7-3 12:25:22

哲铭 发表于 2012-7-3 09: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在延安待了9年,可惜那时候不喜欢摄影,呵呵

哦,哈哈,改天重温故地。

三原农夫 发表于 2012-7-7 18:57:14

{:soso_e179:}{:soso_e16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