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三)世代相传
一方净土
白鹿原属于渭河南岸,在秦岭被千沟万壑隔开的支离破碎的诸多黄土台原中,白鹿原是其中面积较大、地貌奇特、又毗邻帝都,历史文化沉积深厚而且最负盛名的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这块毗邻大都市却纯净无染的一方原生态净土。
浅水田园
自从白鹿出现后,白鹿原上便成为丰收的沃土,即使遇到干旱天气,只要能长出幼苗也总会有一定收成,白鹿原上流传一句民谚“白鹿原、长寿山、见苗收一半。”这就是白鹿原,一片旺盛地滋长着原始生命力的地方。白鹿已然成为生命力和希望的象征,寄予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冀。
世代相传
白鹿原上,那片沃土依然弥漫着张扬鲜活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哺育着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人们依然如故地过着平静朴实的生活,原滋原味的关中风情一如既往地存在和延续。
丘陵人家
昔日白鹿原尽管还靠天吃饭,生活也比较清苦,可是,白鹿原上的人们就能扬长避短,好多人都会门手艺,就上世纪的孟村沙发就已红遍了全国。今日的白鹿原蓝田人更是依托自然优势,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更加快了。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蓝田孟村乡的一部分村民肩扛挎包,就靠着锯子,小榔头,尺子等工具走出了村庄,坐上火车,有南下的,还有北上去新疆,西藏的,到那些地方的目的就是“割沙发”。短短数月,他们居然成功了,挣到了数目非常可观的钞票。
生机勃发
白鹿原上的蓝田人敢于勇敢地走向全国,那时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是党的政策给了人胆量,其实,更重要的是白鹿原蓝田人敢于出去闯的那股精神。那时候,蓝田县川好多人都知道“原上人有钱”,也深知割沙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由此辐射了一大片,就连相邻的长安等地也有不少人割沙发了。凡事都有二面性,割沙发能盛行起来,也就会有慢慢衰落的时候,干的人越来越多,生意慢慢就不好做了。于是,居危思变的一些原上的人们开始转变思路了,有的人买了汽车,开始跑长途;有的人在西安开沙发面料铺子;还有的人改行,在西安城区开起了“土产杂品门市部”(当然也有一些人更早地开了土杂)。
满目苍翠
也许你会问,白鹿原上的蓝田人咋会有那么多的手艺人呢?要我说,这还跟以前原上贫穷有很大关系,白鹿原以前就流行着“宁给一个馍,不给一碗水”的谚语,旱原呀!靠不住庄稼,就得有一门手艺,才饿不着,这是原上大数人的想法。其实原上会厨艺的人也不少,蓝田“勺勺客”嘛,在西安,在外地都很多呢。另外,这些年随着拆迁热的进行,原上干装修的人们也越来越多了,那可是门收入不菲的手艺哟!
奇峰异石
前二十多年甚至当今,在西安能开土产杂品店的,可以说绝大多数是白鹿原人。上世纪,在西安开土杂店早的蓝田人,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赚了大钱,想法也就更大了,一些人开起了公司,那规模可就大了。就说现在吧,西安的各大家具市场,那里能少了白鹿原上的蓝田人呢?就不难怪好多人都说“原上的人有钱,大款也多”呢。当然了,不是所有白鹿原上的蓝田人都当了大老板,挣到了多多的票子,还有好多人依然靠着手艺过日子。上世纪,在蓝田前卫以西就有好多以家庭为单位做“笼”的村子。那时候,在西安大街小巷凡是开饭馆·酒店·单位食堂,都离不开大大小小的蒸笼。当你吃着小笼包子的时候,那蒸包子的笼可以说就是白鹿原上的蓝田人所造的。做笼虽然挣不了太多的钱,但可也能维持家用,过日子还是有余的,那也是很辛苦的活。
林间田园
白鹿原上的蓝田人还有打铁的,那也是一门手艺,以前盖房子用的土钉子那可是那里人们最拿手的杰作哟,像镰刀,斧头等也不在话下;白鹿原上的蓝田人以前会木匠的人也很多,我小时候就常常看到木匠们用架子车拉着大板柜,大立柜,一头沉等家具去集市上卖。就是在前几年,前卫镇滕家寨做木工的可以说遍布了整个村子,家庭小工厂在村子里随处可见。那时候就成了全村人致富最快的一种好方式,好手段,而且也辐射到相邻的还几个村子。
粗狂山野
如今的白鹿原蓝田人已不在局限在会门手艺上,“白鹿原西瓜”在孟村,前卫就有成片成片的,可以说成了白鹿原上的一道难得的美景,也成了通往西安的绿色通道;大棚菜也出现在田间地头;经济农作物也在蓬勃发展着;大学学子有的回到家乡发展,也不忘家乡的一片养育之恩;活跃在城市企业,商界的精英也少不了白鹿原上的蓝田人。
俯视蓝田
白鹿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古代金、元、羌等少数民族杂居及其与汉文化融汇之所。民风淳厚,传奇色彩浓烈。著名作家陈忠实依据白鹿原20世纪前半叶为背景创作的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99年评选为“华人百年百部文学作品第一名”,将白鹿原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推向了世界,勾勒出一幅白鹿原雄奇史诗,描绘出一轴波澜壮阔的白鹿原画卷,奠定了白鹿原民俗风情旅游的基础。
厚重土地
白鹿原是一个典型的风成黄土台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发展中发现的一块繁衍生息的最佳区域,孕育了我们这个伟大的中华民族。蓝田猿人遗址、半坡母系氏族遗址均在白鹿原脚下。人类数百万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了数次气候及地质变化,与其它生物一样,生生死死、适者生存。大约在四千年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也是人类的传说时代,天地混沌、地陷东南、天倾西北,人类遇到灭顶之灾即将灭亡时,伏羲、女娲兄妹,顺应天意,在白鹿原女娲村繁衍了人类。
辽阔高远
白鹿原及周边地区遗留的华胥母陵,女娲补天台、磨煽沟、姻粉台、双柏树、女娲村等遗址,充分证明了白鹿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的历史地位。考古发现,奴隶社会早期,白鹿原就有代表当时最为先进生产力的青铜冶坊-----怀珍坊遗址。在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转型期,白鹿原作为雍州,京畿之地,特别是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狩猎和农耕文化在白鹿原遗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古迹,据不完全记载历代君王在白鹿原狩猎的有周平王、庄襄王、汉武帝、唐高祖、唐高宗、唐武宗,并建有“上林苑、鼎湖延寿宫、神尧山庄等皇家园林”。
好拍摄!图文并茂。 漂亮喜欢 70年代说白鹿原上人是“掂槎贩檩割沙发”,在改革开放以前有超前意识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