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M42螺口单反相机演绎–Pentax阵营之Ricoh理光篇

412人阅读 2012-3-14 13:31

 一直对 M42 的机子感兴趣,就在这个博大的系统里面多花了些空闲时间。虽然有些时候了,但自认只知一些皮毛而已。最近看 M42 在坛子里很火,就在 2005 年开始之际写写俺对其的认识和理解以供大家交流。

  先讲一下定义。Pentax 阵营是指现在和曾经使用过与 Pentax 同样镜头接口的 Japan 厂家,有:


  1)M42 螺口时代:Mamiya,Yashica,Chinon,Cosina,Contax,Ricoh,Fujica,Petri。

  2)K 卡口时代:Chinon,Ricoh,Cosina,Vivitar。


  很多德国机身的玩家并不认为 M42 的第一把交椅是 Pentax。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因为 Pentax 的螺口相机 SP 上市并大批量生产才使得 Pentax 的相机如此大众化以至于 Pentax 的名字成了 M42 接口的代名词。也是因为如此,在 1964 年后才有众多的厂家开始将自己接口改成 M42。所以把 Pentax 列为螺口的老大并不过分。


  在这个大阵营中,Ricoh,Cosina,Chinon 和 Vivitar 从螺口一直跟随 Pentax 到 K 口,是完全彻底的 Pentax 的铁杆兄弟。所以就先写这几家了。由于 Ricoh 的机型比较少,也好写一些。就先从这里开始。


  下面就言归正传:


  作为 Pentax 阵营的第二把交椅,Ricoh 的 M42 相机从 1964 年开始到 1973 年整整发展了 10 年。虽然机型不太多,却有不乏创意之举。先在就按上市年代为序一一列出:


  第一部机 Ricoh Singlex 图1(见引用):



  发表于 1964 年。在北美用代理商的商标上市,型号是 Sears SL11。


  此机是 Nikkorex F 口,即 Nikon F 口。本来不在M42 螺口范畴。但因其在理光家族中地位比较特殊,所以就一并抬出。


  Nikon 的 Nikkorex F 早 Ricoh Singlex 两年问世,是由 Mamiya 为 Nikon 生产的。等 Nikon 为 Nikkormat 的上市而停止了此相机生产后,Ricoh 买下这条生产线。在此之前理光没有自己的生产线。所以这条生产线的收购为理光大规模进军单反机市场打下了基础。


  Singlex 是 Ricoh 第一部自己的单反机身。当然使用的是 Nikkorex F 同样的机身。但还和 Nikon F 口少有不同。所有的当时 Nikkor 镜头都能用在 Singlex 机身上,而 Singlex 的镜头就比较不容易用在 Nikon F 口的机身上。所以不难看出,Nikon 在出让生产线来让 Ricoh 使用 Nikkorex F 的设计生产理光相机这件事情上和 Ricoh 达成了保护性协议。


  和 Nikkorex 一样,当时的 Ricoh 配套镜头还是由 Mamiya 和 Yashica/Tomoika 生产。


  Nikkorex F 是第一部使用 Copal Square 金属快门的相机。当然理光的 Singlex 也使用这个快门。此快门家族在单反机械快门发展史中最具有传奇色彩,为日后的单反相机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那时生产的此快门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准确无误。此快门后来被广泛应用。


  Singlex 无内侧光,配外挂式 CDS 测光表。快门速度 1-1/000,B。


  看看 Nikkorex和Singlex兄弟 图2:



  Singlex 倒是可以成为一部 Nikon 家的备用机。理光的机身配尼康的镜头,玩的够 cool 吧?其实很多家的头几部单反相机都用的和现在的不同的卡口。那个年代市场上还没有哪家的卡口可以很流行且可以翻版的。如 Konica F,用的是和后来的 AR 口不一样的卡口。Yashica Pentamatic 也用的不是后来的 Y/C 卡口。还有很多其他家都一样。可以看出当年各家都想用自己的接口,直到 Pentax 把 M42 推到流行榜上并且可以由其他家翻版来用。可想而知当年的 M42 口多莫流行,愣把 Mamiya,Yashica,Ricoh 等大厂商拉进 M42 家族。 第二部机 Ricoh Singlex TLS 图3:


  于 1967 年面世。北美型号:Sears 的 Sears TLS 和 Kmart 的 Focal TLX。还有偶尔能见到的为纽约 Willoughby’s Camera 代工的 Cavalier 相机。下图是 Sears TLS:



  此机是理光第一部 Pentax M42 螺口机身。虽然地位上远不及宾德,但也是当年的经典之作。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它使用的 Copal Square 金属纵走幕帘快门,速度是经典的 1- 1/1000s,闪光同步 1/125s。使用 1.35v 水银电池供指针式模拟测光使用。造型具有当时的代表性:快门调节钮在相机前面,和 1966 年 Konica 的 Auto-Reflex 一模一样,甚至连 Olympus 同年的 Pen-F 半幅系列也一样。不难让人认为这些机身都出自同一个设计或生产线。


  此机和当时的机子一样也使用收缩光圈(Stopdown)式测光,stopdown 测光钮在机身的接口左边。向上拨就收缩了镜头光圈,同时启动测光表测光。和 Pentax 的 SP 还有很多其他家的一样,这是当时 M42 机身配个单针镜头的经典设计,直到各家发展到全开光圈测光出现。


  个人认为要玩所有的 M42 镜头,还是要有一台可以 Stopdown 测光的机子。如没有,那早期为这种机身配套的镜头上很多都没有 M/A 开关,这些镜头就只能使用最大光圈了。还有后期的 Mamiya SX 和 Fujinon EBC 的螺口配全开光圈测光的镜头如不改造也不能尽兴玩了。这可是个大损失。 这也是前不久 Cosina 推出的 Bessaflex 还是使用最老式的 stopdown 测光方式的原因。


  我有此机,黑色机身到处都是露铜,快门强壮无比。真正的金属情节。在北美 Sears TLS 比较常见,银色机身较黑色常见。但我个人比较喜欢黑色机身。不为别的,只为那露铜的享受。


  第三部机 Ricoh TLS 401 图4:



  1970 年上市。此机最大的特点是加上了个腰平取景器。在五凌镜顶部。有一个开关可以在眼平取景之间转换。如果用起来腰平取景器,估计不能像 120 相机那样不用弯下腰来就可看得清取景器内的景物。因为取景目镜比较小的缘故。不过至少在拍低角度的片子,特别是微距摄影时给摄影师生了直角取景器的开销。还有此机装备有平均和点测光两种测光方式。其他同 TLS。


  这是当时的 401 广告,低角度片子的冲击力略见一斑。图5:



  网上免费的操作手册:http://www.butkus.org/各机型比较齐全。第四部机 Ricoh Auto TLS EE 图6:


  1973 年上市。机身和前两款有明显不同。 小了不少也轻了许多,菱角也分明了。Stopdown 钮改在了右手边,并由以前的上下推滑式改为向里压按式。速度调节盘改在了机身上部。看到机背的设计马上就想到了 Konica TC 系列。真的太像了。Konica 也是一直都使用快门优先式手动暴光。此机配合 Auto Rikenon EE (electrical eye)镜头可以做全开光圈测光和快门优先曝光。这是个 M42 时代少见的自动功能,也应该是机械相机的自动功能的极限了。和 Pentax ES/II,Fujica ST901/AZ-1 全开光圈测光光圈优先暴光相机使用的电子控制快门不同的是,理光这部机子使用的是全机械快门。所以没有电池也照样工作。呵呵,机械快门却有快门优先暴光,看起来理光真是技高一筹。可惜的是理光并没有把这个特别的设计延续下去,使得这个机身成了罗口相机中的一个唯一。


  使用快门优先和全开光圈测广一定要用 EE 镜头。要先将镜头的光圈环打到 EE 档,再调节相机左边退片钮下面的匹配环到镜头的最大光圈值。过片后测光表电路接通。这时通过调节快门速度,可以看见取景器内的指针显示所配合的光圈值。按下快门暴光完毕。非常快捷舒适。这部机子在接口上部有一个光圈定位褡裢。半按快门钮的时候这个褡裢就落了下来搭在镜头的光圈耦合杆上并将其拉倒测光表指示的相应光圈位置。快门按下时在下面的推档片前推就将光圈收缩到相应值,这时候快门开启。


  如果使用普通的单针镜头也可以做收缩光圈暴光。过片后按下收缩光圈按钮,这时就是以实际进光量为准的测光。再把光圈调到测光表指出的光圈值。这回可是和用 Konica 机子一样了。


  第五部机 Ricoh SLX 500:



  1975年上市。最高快门速度 1/500s。取消自拍机和快门优先,又回到了收缩光圈测光。取景器内指针指示测光。是 TLS EE 全手动暴光的简化型产品,外形也没什莫变化。上下盖改成了粗粒涂布,比较讨好。感觉这是一部实在简单的机子。看看它的速度调节盘,1/30s 一下就省掉了 4 个档位:


 第六部机 Ricoh Singlex II:


  1976 年上市。这是理光最后一款 M42 螺口机,用 Copal Square 机械快门,1/000s。微陵对焦屏和指针测光显示。



  随着大哥 Pentax 在 1975 年转成 K 型卡口,所有的 Pentax 阵营中的兄弟都结束了 M42 生涯而先后进入卡口时代。其中 Mamiya,Fujica,Yashica 等用了自家的专用卡口。Cosina,Ricoh,Chinon 则还是随 Pentax 进入 K 口大家庭。


  这个机身又用在了后来的 K 口的 XR-1/2/2s 和许多 KR 相机上。可谓是一部理光金属机身的常青树。


  和此机配套的镜头有了现在最常见的 M/A 转换开关。测光方式也改回了测光手动。很明显,当时的自动技术应用受到相机设计限制而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各家当时都在积极研发镜头和机身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以实现自动功能的实用化。这也是为什莫大家要放弃 M42 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Ricoh 在 M42 时代的单反相机市场上表现平平。但在 K 口时代用 XR-1 一炮打红,又是后话了。总结一下:

  Ricoh 的 M42 螺口机身由于都是机械快门,可靠性很高。加上那个年代的机身都是金属的,非常耐用,比较适合发烧友玩。不太方便的是机身使用的 1.35v 水银电池。这种电池的特性是在整个寿命周期中电压稳定在 1.35 伏特,且使用寿命相当长。当然,用现在的电池代替也可以测光,但因那时的测光电路是为水银电池供电特性设计的,没有现在的电压稳定电路,所以不够准确。我发现其偏差是有线性规律的。所以只作些相应的补偿即可。何况如果使用曝光宽容度大的负片的话,就不会有大的问题出现。如果拍反转片,还是自带个测光表好一些。


  小补充:上面那段历史还有这样的一段背景故事演绎:1960 年代 35 毫米单反相机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很多公司开始进入这个市场。 Mamiya 和 Yashica 是其中的两家。但 Mamiya 自己没有机身可用,就寻找机身设计伙伴。自然找到曾在中片幅领域合作过的 Yashica。 刚好 Yashica 当时已经设计出了自己的单反机身。这样两家一拍既和,Mamiya 就使用 Yashica 的设计同时给两家生产相机。历史的事实是 Mamiya 和 Yashica 在1961 年同时推出第一台单反,且这两家用的明显都是同一个机身。时逢 Nikon 也正在找人为他生产低端的 Nikkorex,结果自然就找到了 Mamiya,然后就同样 ODM 了这个机身,并在 62 年上市。接下来就是 Ricoh Singlex 也如法炮制。在 60 年代日本最大的代工生产商是 Mamiya。所以各个厂商之间的生产合作都和它有密切的关联。Cosina 的大规模代工生产要晚到 70 年代。所以在这一段要追塑各厂家之间的关系那就应该是:Mamiya,Nikon 和 Ricoh 都用的是 Yashica 的机身。怎莫样,如此说来 Ricoh 还是 Nikon 的连襟不是? 而 Yashica 不还是老岳父大人了不是?


  下面顺便看看 1960 年代的各公司及其正式上市第一台机型列表:这里要特别表扬祖国的海鸥牌。

  1960 Konica F;Savoyflex Automatique;Aires Penta 35

  1961 Mamiya Prismat;Yashica Pentamatic

  1962 Fujicarex

  1963 Ricohflex 35

  1964 Leicaflex Leitz

  1966 Exakta Real;Kiev 10

  1969 Rolleiflex SL 35;海鸥 DF-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