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作品 359

金钱 667

听众 9

收听 0

羊羊羊 +好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关注TA 发消息

街头巷尾的拍摄技巧

已有 229 次阅读2011-12-17 21:31 随便写写拍摄, 技巧

街头巷尾的拍摄反映社会现实的摄影作品,在摄影圈内己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事实上,摄影是反映现实的最好工具之一。摄影,如果离开了社会现实,单纯追求色、光、线修的效果,那就把摄影技巧所采用的手段变成为目的了,这是本末倒置的。

  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十分广泛,拍摄街头巷尾人物活动是其中之一。有些人以为拍摄影这类题材作品要用长焦镜头从远处偷拍。其实使用长焦距镜头是办法之一,但是实际上却有许多缺点。一是距离愈远,来往行人遮挡镜头的可能性就越多,不一定能够捕捉到被拍摄者适当的表情;二是长焦距的镜头很惹人注目,一举相机就受到来往行人的注意。所以,两倍左右的中焦距相机有时还派得上用场,四倍以上的长焦距镜头在这种场合并不十分适用。其实,真正能够拍得好,还是尽量缩短与被摄者的距离,或者可以夸张之称为「近战」、「内搏战」。

  不少初覆「战场」的朋友总是感到在街头摄影有点心怯,尽管捕捉到一个摄影对象,可就是欲行又止,脸上浮现出一片忐忑不安的表情,反而引起了人家的注意。为什么会这样?主要的问题在于对被摄影的对象不熟,恐怕挨骂挨揍。有一位影龄甚老的摄影家,他一有空就到住处附近摄影。该处一带的居民很熟悉他,知道他拍摄照片并无恶意,听之任之,而这位摄影家的收获亦十分丰富。由此可见熟悉活动的区域和对象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因此,建议大家不必求外,先在自己熟悉的区域着手。一方面对当时当地存在些什么问题比较熟悉,容易构思题材;另方面人面熟,出了问题也容易解决。老实说,在拍摄活动中跟被摄者发生意见,在比例上不过是百分之一、二的机会而己。绝大多数的人发现自己成为被拍摄对象时,或则掉首他向,或则以诧界的眼光望着你,如此而己。又何必因此忐忑不安?许多时候在摄影者与被摄者之间发生了意见,主要还是应该由摄影者本身检查是否态度欠佳。相反,倘若摄影者处事平和,耐心解释,倒可以得到对方的谅解的。若是冲洗之后,把一套照片送给人家,对方还欢迎你再拍一次呢。

  尽管有时候跟对方很熟,但是拍起照来,他就强忍笑容,表情呆板,所以捕捉神态,还是以偷拍为上。

  要使偷拍获得成功,熟悉手上相机的性能和运用得纯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使用「盲目射击」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在介绍「盲目射击」的方法之前,先讲个小故事。有一次在雨天,一位创作兴致甚浓的摄影家依然冒雨出发寻找摄影题材。当他跑到一家酒家门前,看见几个建筑工人在骑楼底下啃着自备的午膳,跟金碧辉煌的酒家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可是他己经走过了头,怎么办?他马上当机立断,跑过对面马路,绕个子,冒着雨回到事前观察好的当拍摄位置,就站在那个位置上一边拭抹头上的雨水,一边观察对方,窥正对方难以下咽的表情时,另一只手就按下快门,拍得了一张杰作。据他说当时相机内装的是二百度胶卷,用F3.5光圈,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冲洗出来曝光准确。

  用一些小动作作掩饰,因而能够在适当时机按下快门,这是偷拍法的精髓。偷拍不能贪多,一张起,两张止。能够拍得第三张的机会是很少的。所以在按下快门之时,画面上人物的分布,表情捕捉的时间都要心里有数,不能达到百分之一百,起码也要有七、八成把握才可按下快门,以免功亏一篑。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盲目射击」在技术上的控制和掌握。首光要注意的是所拍摄到的范围,相机的位置摆歪一点,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时候纵使拍到主体,但是却偏处底片一卷角,缺乏了背景的烘托,则难以点题。在这方面用双镜头反光机确是比较容操纵,因为此种相机的机身较厚,上下偏侧都比较容易发觉,控制较易。

  要解决控制拍摄的范围,平日必须多练习。在练习的时候把镜头对准某一方向,心里就估计这个角度可以拍摄到多大范围,然后在观景器中观察这个做计是否准确(相机的位置切勿变动))。一方面经常作目测估计,一方面也要装上胶卷来练习。因为在临场拍摄时,每每由于心情的变化而影响到成绩的。只有从不断的实习中才能获得巩固的效果。

  当你经过多次实习「盲目射击」之后,会发觉控制左右两侧,较易得到正确的位置;但是控制相机的俯仰却是比较困难,尽管己经是加倍注意,可是实际观察一下,不是偏向上就是偏向下。有经验的朋友一致推崇的好办法是,把相机挂在心胸正中(即腹部之上)。这时,要把相机的皮带收短一些,免得相机下墬到腹部。因为靠近腹部,因呼吸影响,相机容易形成仰摄角度,变成拍得天空过多。

  为了便于随时可以拍摄,最好不带相机皮袋,这样,随时可以按下快门。等到运用纯熟之后,镜头所向就是正确的拍摄范围,带上相机皮袋也不会觉得阻手阻脚时,就可以一手抓开皮袋,另一手立即按掣,影完之后,立即又把皮袋盖上。

  对距离的控制也要经常作练习。练习的方法是先将距离标尺退到无限远的位置,然后扭动掣盘,把标尺推到最近的距离,经过多次闭目实习,掌握到掣盘位置扭动多少是从最远到最近,又扭动多少是十呎、十五呎等,总之每次都是以无限远的位置作起点,练得纯熟了,就可以不望相机而随时对准离位置,随时都可以拍摄照片了。

  倘若对于上述的控制方法未有足够把握,只有在拍摄时多花一些功夫。当你背着相机在街上走动,首先就要拨好曝光时间;从开阔的街道走到横街窄巷,光线暗了些,又要调整一下。距离一般对在十五呎,那么,在相隔一间铺位远处摄影就很合适了,否则,临时略为调整也不会很困难。另一个办法是发现题材之后,转个身悄悄的调整好光圈、快门、距离,然后跑到自己己经选择好的拍摄位置站好,等到适当的时机就可以按下快门。

  有的朋友认为作状缚鞋带是「妙」法之一。这对初「战场」的朋友可以稍减心悸的威胁,但是角度太低,不很理想。在走路的时候按快门也是方法之一。问题是当时能否捕捉到适当的表情,否则走过了头又要绕个圈子倒回来就麻烦了,而且边走路边按快门,相机容易震动,在按快门之前要略略停步才好。不管使用任何一个方法、曝光时间是要求快门,最好速竞鲜一点(二百五十分之一秒以上),以免相机震动。因此相对而放大光圈是正确的。不过由于光圈大、景深短,就要注意到对焦的要求更准确一点。

  有的朋友认为拍摄现实的题材,就是看见什么就拍摄什么。他们把现实题材看成是「纯客观的反映」,没有进一步去研究这个纯客观反映所产生的效果。

  这种看法还是比较片面的,拍摄现实题材作品,最要是反映一个问题,这样的作品成功与否,不在于摄影技术,而在于它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