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劣条件研发成功
试制机的机身在经历了6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之后基本完成。据说,为解决光学镜头设计,游开瑈先后三上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求援,在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经中国科学院学部批准,由长春所承担光学镜头的设计,获得了成功。游开瑈得到光学镜头设计的数据和图纸后立即奔赴北京等地,终于觅到了试制镜头的光学玻璃。在回到上海后,光学镜头的加工任务被落实到上海一家眼镜公司,最后克服种种困难终于磨出第一块国产光学镜头,装配到试制的照相机上。第一次试拍在外滩进行,非常成功。据说拍摄的上海大厦
等照片,画面清晰,但可惜的是笔者没有能够找到那一批照片。
由于试制机的巨大成功,1958年1月,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新中国自制高级相机被生产出来。由于产地是上海,生产年代是1958年,所以此相机被命名为“上海58型”。同年3月17日,上海照相机厂也正式挂牌成立。
上海58型相机是一台平视取景联动测距式35mm相机,快门是横向焦平面快门,速度分别为T、B、1秒、1/2秒、1/4秒、1/8秒、1/20秒、1/30秒、1/40秒、1/60秒、1/100秒、1/200秒、1/500秒、1/1000秒。其中1/20秒以下的快门速度由机身前方的慢门调节盘控制,而中、高速、B门由顶盖的独立快门控制。快门为橡胶涂覆的丝质焦平面幕帘快门,镜头也是仿徕卡ELMAR的标准50mmF3.5镜头,与机身连接为螺纹旋转式,四片三组,光圈范围为F3.5-F16,光圈叶数为10片。
相机取景对焦使用的是叠像对焦,取景器内分别有对焦框和取景框。由于镜头可换,所以原有的取景器不能满足不同焦距镜头的视角,需要配备徕卡通用的取景器。
在试制机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便开始了生产线的设计,并投入量产。据了解,上海58型相机从1958年到1959年间一共生产了1198台,真正地实现了产业化。
在上海58型相机的研发项目取得突破性成功之后,“上海58-Ⅱ”型相机开始研制,之前的上海58型相机就被命名为“上海58-Ⅰ”。由于“ 上海58-Ⅰ” 的模仿样机—卓尔基也是仿制徕卡III-b,所以“上海58-Ⅱ”直接以徕卡III-b为蓝本,开始仿制。终于1959年,上海58-Ⅱ开始下线生产。不同的是,58-Ⅰ的取景器和测距仪是分离的,分别由两个目镜承担其功能;而58-Ⅱ的取景器、测距仪是合二为一的,这样就使得摄影更为方便。
新产品层出不穷
在上海相机厂的成立和上海58型相机的成功形成产业生产的背景之下,1958年间,各地纷纷成立自己的照相机厂,先后成立的有南京、重庆、广州、福州等地的照相机厂,接着又以各种形式进入了工厂建设的阶段。1958年10月,由于对中国相机产业发展的重视,轻工部和浙江大学联合开办了“全国照相机技术培训班”,从这个班级走出来的成员,日后成为了国家照相机产业中的栋梁之材。1958年底的年终结算中,全国相机总产量达到了2.1万台。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因为在1956年时,全国相机生产总数不到100台,1957年也不过200台。而1958年,相机产量竟然翻了100多倍。
上海58型相机的成功,无疑是给中国相机工业打了一剂催化剂,在此后几年里,中国相机工业飞速发展:1959年年产量104000台,1960年年产量173100台。上海照相机厂更是不断发展壮大,在1958年至1960年三年间,生产出了好几个型号的照相机及摄影配件:1958年研制的58-Ⅱ型35mm小型照相机、58-Ⅲ型120折叠式照相机、58-Ⅳ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S-Ⅰ型小型曝光表;1959年试制成的新产品有59-Ⅰ型35mm框式取景照相机、上照一分厂的三脚架、S-Ⅱ型小型曝光表;上照二分厂的201型、202型120折叠式照相机在1960年投入生产。蒸蒸日上的相机产业一路引吭高歌。
但是,在接下来的六十年代,大跃进和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相机工业的发展。上海照相机厂的58-Ⅱ型照相机,也由于一些原因,镜头中构成第三组的高色散玻璃胚突然中断进口来源,造成光学质量极差,镜头成像质量下降的后果,而不得不于1961年5月全线停产,令人惋惜。
上海海鸥照相机厂生产的海鸥牌单反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