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首页 互动交流 摄影教学 摄影之友 菲利普·哈尔斯曼 操作灵魂显微镜的人

收藏

0

0

分享

菲利普·哈尔斯曼 操作灵魂显微镜的人

作品转载 2012-4-20 10:56:22
他绝顶聪慧、博学善辩,通晓英、法、德、俄、西班牙、拉脱维亚和拉丁等七种语言,这个拉脱维亚摄影师以拍摄名人肖像著称,但他在超现实主义的观念摄影空间却产生了惊世骇俗的效果。通过肖像摄影,菲利普·哈尔斯曼将一些奇思怪想的幽默色彩和观念转换成意想不到的影像,后人难以超越。

本期推荐菲利普·哈尔斯曼的专家

林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从事摄影教学和摄影理论研究20余年。

林路解读菲利普·哈尔斯曼哈尔斯曼所拍摄的达利等一系列肖像作品,都是通过超现实主义手段完成的。特别是《原子的达利》,将超现实主义的荒诞感觉发挥到了极致——根据画家达利的作品构思,将画面上的所有物体都悬在了半空中,在看似荒诞、本质上却符合达利原子观念的构成中,形成超越现实的时空倒错感。由于超现实主义影像需要由潜意识参与创作,日常是建立在幻觉和空想之上,但又是通过最强烈的现实性和最清晰的细节表现的,这就使得摄影成为创作超现实影像的理想工具。因为照片具有清晰记录微小细节的能力,并以准确和精确著称,可以将幻想与现实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使梦幻景色真实可信,以致超现实影像通常充斥着完美表现现实的画面和奇特的组合,同超现实主义的诗和戏剧一样,将不可能的事物表现为现实,并时常具有荒诞的色彩。
在表现手段上,摄影家一般采用非直接拍摄的方法,比如蒙太奇、多次曝光、透明底片叠印和多底叠放等技术。而哈尔斯曼在创作上则两者兼而有之,比如他在《蹦跳影集》中通过拍摄一百多位名人在空中跃起的瞬间,大多是采用了直接拍摄的手法(但是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以此揭去社会防范的面纱,捕捉毫无戒备的表情。此外,哈尔斯曼的其他一些拍摄达利的作品,则选择了后期拼贴或暗房合成的方式,将超现实主义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即便是在肖像摄影方面,哈尔斯曼相信,心理学和交谈要比专业技巧重要得多,从而诱导超现实主义的氛围。同时他常常将最为美丽而具有诱惑力的形象构成最为丑陋和恐怖的画面,在强烈的矛盾对比冲突的视觉语言中,揭示了现代人深深隐藏却又非常真实的心理空间。
Philippe-Halsman00-673x992.jpg
哈尔斯曼大事记1906年出生于拉脱维亚。1920年,14岁的他用父亲的照相机开始拍照,和妹妹一起冲洗了一张玻璃底板负片,从而迷上了摄影。1924年,他带着照相机到了具有优秀技术大学的德累斯顿。1928年,年仅22岁的哈尔斯曼意外入狱,1930年提前释放。1932年起开始以摄影谋生。1937年,他和先前的助手、后来的摄影家伊冯·莫瑟结婚,两人在摄影上可谓珠联璧合。1940年,纳粹侵占巴黎前夕,他在爱因斯坦的帮助下,带着一只箱子和一架照相机,逃难到美国。1940年代中期和《生活》杂志合作,共拍摄了101幅《生活》杂志的封面人物。1945年被推选为美国杂志摄影家协(ASMP)的第一任主席。1958年被美国《大众摄影》杂志评选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之一。1979年6月在纽约逝世,享年七十三岁。2010年4月1日至5月28日,哈尔斯曼的“跳”(Jump)系列回顾展在纽约盛大举办,多张未发表作品首次被公开展出。2011年4月,萨尔瓦多·达利基金会举行“哈尔斯曼的达利摄影展”,是两人从1941年到1978年超过37年合作的回忆。
要想让今天的公众理解哈尔斯曼的想象力、创造力、幽默感以及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并非易事,需要更多的影像作为支撑。然而当2007年他的孙子奥利弗·哈尔斯曼·劳森伯格发现了他大量尘封的档案之后,让我们对这位艺术家的理解有了新的可能——甚至让人感到意外的惊奇。
早在14岁时,哈尔斯曼就与影像有了第一次接触,他和妹妹一起在暗房中冲洗了一张玻璃底板负片,这魔术般的体验随后刺激他花了所有的零花钱购买摄影器材和附件。1924年,他带着照相机到了具有优秀技术大学的德累斯顿,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看上去这就是我未来伟大的职业”。
Philippe-Halsman01-673x526.jpg
随父亲坠落的人生曲线1928年,年仅22岁的哈尔斯曼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哈尔斯曼一家在火车旅行中遇到了一位旅游者,竭力推荐他们去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脉的提洛尔居民区旅行。而就在翻越一座山峰时候,哈尔斯曼的父亲意外坠落死亡,而他却因语言不通,加上犹太人的身份,被当地激进势力(后来的纳粹分子)指控为谋杀父亲而被拘禁,并且被判十年的监禁和劳役。流落街头的母亲被当地的好心人收留,而年仅18岁的妹妹则孤军奋斗,试图通过各种力量营救哥哥。
监狱生活改变了哈尔斯曼。他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重大打击的情况下,曾几度试图自杀。当时有长达五个月不见阳光,睡眠状态非常糟糕,更无法和家人自由交流。
art-154-673x926.jpg
罪犯与摄影师尽管一度意志消沉,但哈尔斯曼还是在母亲和妹妹的支持下坚持下来。到了1930年底,哈尔斯曼终于因为肺结核病而被释放。但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的理想、梦幻以及所有的计划都被粉碎了,在以后的两年中生活几乎难以延续。他决定移居巴黎,和他的妹妹和妹夫一起生活,以摆脱监禁的阴影。然而在他的心灵中一直被噩梦所占据,也没有能力支撑一个家庭。在巴黎,他试图完成工程师的学位,但是在毕业前的几个月,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心力交瘁,所以转而做了摄影师。尽管摄影在当时的地位很低,但是他认为“这是唯一可以为继的事业”。
dancer-1946-copy-673x823.jpg
在肖像摄影中,我的主要目标既不在于构图,也不在于光线的布置,不在于表现一个特定背景前的被摄体,也不在于创造一种新的视觉影像……摄影师要探究人物的本质,其内心最深处,而镜头所看到的只是表面。—菲利普 哈尔斯曼
与风花雪月无关当时巴黎的人像摄影风格流行柔焦、朦胧结合修饰的技巧,追求创造梦幻般的唯美色彩,然而缺乏性格的魅力。刚刚从噩梦般的阴影笼罩下挣扎出来的哈尔斯曼,却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种表面化的肤浅。他从流行的样式中转向,试图在人像中捕捉心灵世界的真实状态。凭借工程学学业的底蕴,他更强调拍摄中的精确性,以及对光学性能的理解。在他狭小的旅馆房间里,他尝试光线的系统实验,以及创造氛围的心理效果。1932年,他自信可以成为抵抗主流的先驱人物,然而他被对手攻击的理由,就是他的肖像是“现实主义的和清晰的”。恰恰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些“现实主义的和清晰的”的肖像,则在本质意义上穿透了人物内心的世界,从而逐渐演绎出超现实主义的风格色彩。
Philippe-Halsman-04-673x791.jpg
视觉之外的真实作为一个艺术家,哈尔斯曼却不怎么看好视觉艺术家,而是崇尚一些作家如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作家的坦率和不畏缩,看上去更为真实,他们更注重对象的心理——这对哈尔斯曼影响非常大。正如哈尔斯曼所说:“除了对他们的风格发生兴趣之外,更感兴趣的是他们没有将语言作为艺术的工具,而是清晰地表达他们思想的途径。对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心理深度,伟大的诚实,以及不讲究技巧。”他作为肖像摄影师的转折点始于1936年,在为他所崇拜的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拍摄过程中,终于坚定了他的拍摄理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哈尔斯曼的核心理念,并且一直贯穿始终。哈尔斯曼的直觉是对的,也终于使其成名。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的巴黎,代理商开始对他紧追不放,评论家也不再吝啬对他天才的赞美之词。他开始给《时尚》和其他一些著名的杂志拍摄,不久便成为巴黎最炙手可热的肖像摄影家,而且是一个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的成功者。1937年,他和先前的助手、后来的摄影家伊冯·莫瑟结婚,这对他以后的成功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艺术实践上,莫瑟经常是他奇思怪想的模特儿,胶片曝光实验的助手。
robert-doisneau-tati-1949-673x893.jpg
独闯纽约1940年,因为纳粹即将侵占巴黎,哈尔斯曼带着他所发明的照相机(他制造了一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4×5英寸双镜头反光相机,大画幅保证了作品的高清晰度,而相比照相馆里的大座机,这台自制相机操作起来更为方便)、12幅照片以及很少的钱到了纽约,当时完全是默默无闻。尽管他有不错的摄影技巧,但是却没有能力给模特支付费用,难以将自己的天赋展现出来。直到一个叫弗特的并不走运的模特希望找一个摄影师合作,两人一拍即合。经过精心设计和完美拍摄之后,哈尔斯曼的创意照片尽管第一次被《黑星》拒绝,但是却得到另一家杂志社的青睐,用在全国的药房广告上。这幅照片在使模特一举成名的同时,也让哈尔斯曼获得权威性的艺术指导年度奖。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他陆续拍摄了美国和欧洲的众多文化名人,美国《LIFE》杂志在1942年到1970年间,选用哈尔斯曼拍摄的肖像照片做封面达101张之多,他被推选为第一任美国杂志摄影家社团的主席。最终从不为人知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哈尔斯曼。
Philippe-Halsman-03-673x865.jpg
我将心理学应用于摄影,更加注重于摄影本身的过程。在纪实的过程中你无法介入,我也无法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和目击者。我希望一种参与。我希望激起对方,让对方兴奋起来,或者通过提问让我的对象完成更有兴趣的表达空间。—菲利普 哈尔斯曼
Philippe-Halsman-02-673x1012.jpg
哈尔斯曼驭心之术要在名人摄影中获得成功,不仅仅有过硬的技巧,也源于哈尔斯曼强大的心理学洞察能力。面对那些顶尖的人类精英,他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敏锐地感知并捕捉对象的内心。对于他无比欣赏的爱因斯坦,他曾写下这样的拍摄记录:“我欣赏艾伯特·爱因斯坦胜过我拍过的任何人,不仅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独自一人研究成为现代物理的创始人,而且是非常稀少的理想主义的人⋯⋯不过爱因斯坦反感摄影师,他称之为光的模仿者⋯⋯在拍摄中如何去捕捉这样一个人的本质,这是我所深深忧虑的。”
在1947年,哈尔斯曼鼓起勇气去访问爱因斯坦,他带着自己发明的“哈尔斯曼”相机与一些灯。在下午茶之后,哈尔斯曼请求爱因斯坦允许自己在实验室放置一些灯,并在爱因斯坦坐下来安静地继续他的数学计算研究时拍了一些照片。“突然爱因斯坦观察起我的相机来,也开始交谈。他谈到了他的绝望,关于他的公式E=mc2,关于他致信给罗斯福总统说研制原子弹成功的可能,他的科学研究已经导致那么多人的死亡。‘你看,’他说,‘在美国有个强烈的声音正要求原子弹炸向俄罗斯⋯⋯’我整个人都感到,这个极好的有同情心的人正饱受知识之苦,他已经帮助政治家制造了一种毁灭性的武器。他变得沉默。他的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悲哀,这当中有疑问也有责备。这一刻的意味几乎让我惊愕。我迅速释放了快门。对于摄影师来说去判断他自己所拍好的照片是很困难的。于是,我首先给爱因斯坦的女儿玛戈特看,她流着泪说:‘这张肖像太感动我了。’爱因斯坦更客观的评价:‘我反感拍我的每张照片,不过,这张我反感少多了。’”

Philippe-Halsmn-673x535.jpg

14-673x707.jpg

总是拍摄明星肖像的哈尔斯曼,经常会别出心裁给自己拍一些自拍照。他会让雪人给自己“拍照”,还借自拍对时尚敬礼。

Philippe-Halsman-673x765.jpg

1950年哈尔斯曼生日时拍摄的全家合影,左右两边是他的孩子Jane和Irene,坐在他右边是妻子伊冯,全家都被器材包围着。

终极肖像摄影
阅读哈尔斯曼的照片,你可以真正理解这一点:生活、死亡以及复活都是世界的心跳,不间断的、无穷大的以及可以听见的,都在表层的下面。凭借他的心理学能力,得以从表层进入人物内心,从而挖掘出本质的力量。也正如他于1972年的《视觉与洞察》一书中所说:“如果一张人像不能体现人物内心深处,那它只是一张空洞的画像。因此我的肖像主要目标既不是构图,也不是光的摆布,也不是在有意义的背景前表现主题,更不是新的视觉图像的创造。所有这些要素都能使一张空的照片成为一张视觉上有意思的图像,但是要成为一幅肖像照片必须捕捉人物的本质。

这就是肖像摄影中主要目标也是高难度的。摄影师探究的是内心最深处,镜头只能看到表面⋯⋯”哈尔斯曼经典的跳跃系列,则为我们留下无数珍贵而又令人叫绝的影像,他说:“文明人由于他们从小受到的特殊教育,便竭力掩饰自己的感情和性格表现。我们只要看到他的脸,便很容易了解他的全部。虽然有许多方法可以摘掉人们的假面具,恢复人类的本性和心理状态。但是,都不如跳跃起来的效果好。”

据说,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在拍摄1959年11月的《LIFE》杂志的封面时,曾经为哈尔斯曼跳了有200次,而梦露那天真活泼的本性和自然的状态,也在跳动的瞬间呼之欲出。整个拍摄过程,也许就是一次超现实主义的经典实验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