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抱歉,回复得晚了。我也常常会去了解一些ps高人的抠图之类的技法教程,很佩服他们,但是照学照搬过来却总感觉到不适合我。我一般情况是这样的:一幅画面(以制作为主的)先有了一个构思雏形,但是我还不能确定是选定哪张人物、背景、素材画面来组成,所以我在制作的过程中会随时的更换人物、背景、素材来调整画面构成,以期更好的形成自己想要的感觉。如果试用到过的每张图都按部就班的先进行完美抠图,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人的创作激情也就被淹没其间了。
我的做法是:比如一个蓝色背景的人物照片,(1)先快速简单的用“色彩范围”选择背景色,(2)反选选区后建立蒙版,人物主体就大致上独立出来了,这时不必在意细节,(3)把人物拖到正在制作的画面上,调整位置大小角度后,(4)在蒙版上涂抹(涂黑色或白色,特别注意画笔压力浓淡大小的配合),让人物和环境逐步融合起来,就是说人物的原背景并没有全部清除,而是部分融入到画面中,(5)如果人物背景色和画面环境色有明显差异,导致人物边缘色及主体上的环境色和画面不协调,可以在隐藏蒙版效果后,“色彩范围”选择人物背景色,尝试调整色相直至和画面整体色调接近。
我的体会是这样的:抠图,应该忘掉“抠图”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就感觉很机械很技术化,我觉得需要做的是“融合”。不过检讨一下,我做的“融合”也不尽人意。有时因为时间精力关系,初期的作品也与显示器太差有关。
题外话:会有人对后期制作的作品有非议,斥为“不是摄影”“不会摄影”。其实我从不在意,因为这点完全不重要,也不值得大家争议。
组图《暗光里的忧浴》:试图表现一种情绪。
拍摄使用尼康D300,AF-S 28-70 2.8D,SB-800。
70-200mm f/2.8 II D300
棚拍,3灯,主光上雷达罩加蜂巢,左后有一灯做微弱补光,黑色背景纸上打有一盏灯光,标准罩加有红色片、挡光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