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洁BLOG
撞针在论坛上看到一个疑问,有人认为“光圈值=光圈直径÷焦距”,如果光圈叶片开口大小不变,而变焦镜头会改变焦距,所以广角端光圈大,长焦端光圈小。例如18-55mm f/3.5-5.6,广角端最大光圈f/3.5就比长焦端f/5.6大。那么所谓恒定光圈镜头是怎样实现恒定的呢?是不是长焦端光圈叶片全开,广角端光圈叶片要收缩?如果是这样,广角端岂不是浪费了光圈直径?
其实是由于几个容易误解的概念造成的。同样是“光圈”一词,可以指实际光圈,也就是叶片和开口,也可以只有效光圈(effective aperture),后者也叫光学孔径(optical aperture)。实际光圈并不等于有效光圈。
光圈f值=有效光圈孔径÷镜头焦距 ≠ 实际光圈孔径÷镜头焦距
撞针画了一个示意草图。由图可见,从长焦端变焦到广角端过程中,实际光圈并没有任何改变,但由于光路改变,有效光圈变小了。如果变焦过程中有效光圈变小的速率=焦距变化倍率,则这只镜头就是恒定光圈镜头。
这同时也可以解释18-55mm f/3.5-5.6这样的镜头,因为18mm÷3.5显然也不等于55mm÷5.6,二者对应的都是随着焦距变化的“有效光圈孔径”,而不是指“实际光圈叶片开口直径”。
最后撞针要说的是尽管理论如此,但实际上仍有一些所谓“恒定光圈”镜头,确实是通过光圈叶片同步缩放来保证光圈值准确恒定的。这里依然只做理论探讨,撞针可从来没说过所有“恒定光圈”镜头变焦时光圈叶片恒定不变!
PS:我很少转贴,但是撞针的这个blog文确实写的非常的好,纠正了许多人一些错误的基础认识,值得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