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首页 摄影艺术 旅行摄影 白鹿原(七)大地遐想

收藏

0

14

分享

原创 白鹿原(七)大地遐想

比比皆是 2013-7-25 20:57:32
IMG_1073副本.jpg
芳草如翠
“白鹿原”位于关中土地上,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这里不仅有距今七、八千年的姜寨文化遗址、半坡文化遗址,而且有更早的“蓝田猿人”头骨石和稍晚的“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在玉山镇位于陕西蓝田县境内,与中国重要的旅游、文化中心西安市相毗邻。北接关中平原,南邻秦岭山脉。当地景色迷人,气候变化多样,悬崖、缓坡错落有致。它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著名的“蓝田玉”也产自于此。
(此处不远发现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遗址)

IMG_0854.jpg
满目金黄
白鹿原(关中平原)有别于陕北高原和陕南山地的地域特色,“原湿宽平,土脉膏润”;“自潼关而西,垂杨夹道,稻谷盈道”;“终南、二华之阴,泉流交错,田宜稻,最称沃壤”。更写出了原上农民生活的恬静,写出了原上农耕的文明,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农忙时节牛车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在田地和村庄之间悠然往还;听到的是雨过天晴人们心胸舒畅的笑声和庄稼汉悠悠的乱弹腔儿。这画面素净、简洁、明丽,如一幅宁静的关中乡村风景画,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舒心悦目的美感。

IMG_1062副本.jpg
深邃悠远
《白鹿原》以关中地域为基点,虚构了滋水县的白鹿村,叙写了以白鹿为姓的大家族,展示了这一家族从清末至建国的近百年历史变迁中的生存状态。小说的视点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而是一个家族,小说的背景不是几十年,而是近百年。从《白鹿原》中,我们通过一个一个的礼俗,诸如耕织、家政、祭祖、婚礼、拜祖宗、拜亲人、满月、认干爹、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外化了的宗族神圣传统和秩序,看到了关中农村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形式和社会群体,从而真实地再现出关中地区的宗法社会状况。

IMG_0853.jpg
大地遐想
电影《白鹿原》公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不少观众异口同声:苍茫的黄土地,翻滚的麦浪。电影任人评说,不过值得肯定的是《白鹿原》的画面充满质感,有人称电影《白鹿原》像小说的插图,显然,翻滚的麦浪、苍凉的牌坊、豪迈的秦腔、高亢的华阴老腔已经令观众对关中大地充满遐想。

IMG_0992.jpg
花红叶绿
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为什么叫它“关中”,原来它的东西南北,被四座雄关围定。东边的那座关,叫函谷关,就是一个叫老子的写《道德经》的人,骑青牛飘然而过的那个关。西边的就是我们的大散关。“大散关”是它的名字,“铁马金戈”是过去年代的文化人,给这个气象森森的关隘,加上的一句张扬的词儿。南边的那个关叫武关,北边的这个关则叫萧关。萧关在平凉境内。据说,匈奴大单于冒顿至萧关,属下问:“匈奴人的疆界在哪里?”冒顿马鞭一指:“匈奴人的牛羊在哪里吃草,哪里就是匈奴人的疆界!”如是四座雄关,将这块枣核状的平原围定,将这平原上的一代一代的人物围定,将平原上的那座千古帝王之都围定。形成特点

IMG_0914.jpg
金色地毯
《白鹿原》里的麦地里,麦客们挥汗如雨,“为什么割麦要穿棉袄呢?这个季节不对啊。”剧组也对此有过回应。实际上,电影中麦客割麦子穿棉袄的场景是非常真实的,“几十年前,在渭北高原上当过知青的回城乡党,参加过割麦子。那会的渭北高原,气候没有现在这么热,昼夜温差很大,每天清晨去割麦子的时候,都要穿棉袄的,一般到了中午时分,太阳大了的时候,才会脱下棉袄,但一定还会穿着长袖,因为麦穗会刺伤身体,电影中的表现没错。”

IMG_1059副本.jpg
天然屏障
白鹿原,地处西安市以东的一大片制高区域,亿万年的风将黄土吹到这里,积成高地,让它能够虎视十三代古都,成为帝国王朝长治久安的天然屏障。相传宋仁宗天圣年间,狄青出征西夏途中,曾在白鹿原上扎寨练兵,据说那片兵营就在今天的狄寨镇,而狄寨镇的得名也是由此而来。关中西府渭河北岸从武功杨陵向西到扶风岐山凤翔都是山岳一般险峻的台原,原下是渭河,原上是古老的周原,周秦王朝的龙兴之地。关中西府渭河北岸辽阔险峻气势逼人,南岸狭窄,最高的就算五丈原,诸葛亮当年屯兵北伐,司马懿雄居渭北周原,坚守不出,活活累死了诸葛孔明,五丈原成为孔明鞠躬尽瘁的地方。

IMG_0224.jpg
大秦疆域
周秦王朝在关中西部渭北原上积蓄力量,然后东进翦商扫六合。过了武功杨陵,渭北的台原消失了,关中平原一下子展开了,成为真正的大平原。周人先在岐山建岐邑即中国最早的京邑,武王伐纣时周人先后迁都沣镐,过了渭河,在河南岸建新都,已经接近汉唐的长安了。秦人从西府周原的雍迁都咸阳,咸阳山南水北,阳气太足,大秦王朝一直欠缺阴气滋养,阴阳失调,“咸阳”只有阳没有阴,关中东部,渭河南岸辽阔肥沃富饶可以与关中西府渭河北岸古老的周原相媲美。

IMG_0975.jpg
名闻遐迩
八水绕长安,长安南靠秦岭,秦岭与京都之间的台原有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阳郭原、高塘原、孟原等。渭河在关中平原形成一个优美玄奥的太极图式,西府的周原,东府西安以南的诸多台原,西安即古长安正处在太极图式阴阳转换的交点上,渭河最宽阔的地域,关中的白菜心心,人体的腰部肚脐眼部位,从西北高原崛起的任何一支力量只要沿渭河东进到达这个位置,就等于强壮的胳膊把女人的腰搂住了,周秦汉唐除秦外,都是三四百年的兴旺发达。

IMG_0194.jpg
荟萃之地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关中的黄土埋皇上。”历史上的陕西是文化之邦,西安曾是十二皇朝的都城,是九州方圆人才的荟萃之地;《易经》,《尚书》《礼记》《史记》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又为古代中外民族文化提供了通途与契机,至今西部民族的坚韧、顽强、古朴、粗犷,仍可窥见古代民族融合的印记。虽然这些历史上的人事早已沉戟千古,但他们的成败得失功过却构筑成浩翰的历史烟海中璀璨的一页。

IMG_1059.jpg
遐想追思
元代以后西安由于京兆地位的彻底失落,从此陷入了冷落,萧条,一种历史的沉重失落感在这块土地上积压下来。如今的西安入曾经风华绝代而今红颜不再老妪追忆着似水年华,滚滚红尘中毕竟有过它绚丽的绽放,虽是遥远的绝响,但当我们仔细听时,大唐歌妃的天籁之音仍然不绝如缕,满地秦砖汉瓦的古城仍然留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与追思。

IMG_0193-1.jpg
古朴厚重
陕西作家群就生活在黄土地上,他们在荒凉、贫瘠、封闭、落后相交互,丰富的古文化与经济满足诸方面优势与劣势并存的区域生息着。民族文化、民族风情与民族特色在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中都有所或隐或显的普遍体现。这也许是源远流长的古老厚重的周秦汉唐文化遗绪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中的独特方面之一,而诞生并生活在这片中令土地上的作家,从杜鹏程,柳青到新时期的陈忠实,贾平凹,路遥也无疑受其影响,八百里秦川的平坦浑厚,黄土地的博大浑朴,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带着与生俱来的豪爽、豁达和拙朴,在他们身上,那种恢宏壮阔的诗学气象和沉重压抑的精神苦难在天人相生相克的深厚文化哲学意蕴背后,显示出一种张弛有度,伸缩自如的审美诗学机制。


参与人数 1体力 +5 收起 理由
红娃娃 + 5 我很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体力 +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2013-7-25 21:41:09

举报

这样的拍摄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
照片的本质就是记录,在加上文字的叙述,更加可以体现出摄影人所表达的东西。
不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再说图片,整体构图很规整,但是有一点,色彩方面我觉得可以再改善一点。
摄影是一个减法的艺术,不光是从构图上,还有光线,色彩,影调等。
所以在色彩上我觉得可以再改善点
小于拙见,欢迎交流。
哇哈哈哈哈
2013-7-25 21:50:28

举报

不错 不错
2013-7-25 23:17:13

举报

照片看起来不错,很复古的感觉。
2013-7-25 23:34:26

举报

认真地看了每一句话
2013-7-26 08:46:04

举报

分享美图。:victory:
2013-7-26 09:05:50

举报

图片配上文字,让我们更加的了解它们的意义
比比皆是 楼主
2013-7-26 22:32:56

举报

小于 发表于 2013-7-25 21:41
这样的拍摄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
照片的本质就是记录,在加上文字的叙述,更加可以体现出摄影人所表 ...

感谢小于详细的评语、“在色彩上我觉得可以再改善点”、学习中!
比比皆是 楼主
2013-7-28 11:51:27

举报


感谢观赏!
比比皆是 楼主
2013-7-28 20:43:13

举报

侯伟 发表于 2013-7-25 23:17
照片看起来不错,很复古的感觉。

感谢点评!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