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首页 摄影艺术 风光摄影 紫金山下

转载 紫金山下

tomas0536 2012-11-11 23:38:48
无标题.JPG

中山陵牌坊

南京中山陵陵门


南京中山陵-祭堂

南京中山陵-墓室顶部

南京中山陵-碑亭

中山陵作为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下面作文字的介绍。

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东峰小茅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

修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逝世。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根据胡汉民的说法,孙中山还曾说过“他日我辞世后,愿向国民在此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遵照孙先生遗愿,灵枢暂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内,在南京钟山修建陵墓。

中山陵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1926年1月动工兴建,1929年春主体工程完工。建成后吕彦直去世。


奉安
1929年4月23日,国民政府以何应钦为“总理奉安迎柩总指挥”。5月26日,灵柩由北平南移;5月28日抵达南京。停灵公祭至5月31日。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

为迎孙先生灵柩,从南京下关码头至中山陵修建了迎柩大道,名“中山路”(即今南京的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灵柩所过之处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纪念。(中山码头,中山桥,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逸仙桥,中山门,陵园路)


墓区形制
整个墓区平面如铎形,取“木铎警世”之意。钟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整个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从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3亿9千200万。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三门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碑亭,一块高约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鎏金大字。中山陵一共有三百九十二级台阶。在台阶上置放有各种铜鼎,其中几个被当年侵略南京的日本军队的炮弹打中,留下很深的凹洞。

处在山顶最高峰的祭堂,有三个拱门,上书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创导的三民主义分书“民族”、“民权”、“民生”。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一座,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殿堂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全景

紫金山天文台-天文仪器局部

紫金山天文台-天文仪器局部 忘记了是浑仪还是简仪

紫金山天文台简介

紫金山天文台(全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台)位于南京城东紫金山第三峰上,海拔267米,是中国最早从事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天文台。前身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于1928年)与紫金山天文台(由天文研究所建于1934年),1950年5月20日取消天文研究所而成现在之,为中国近现代天文学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历史
1927年4月开始筹建,1928年9月,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聘请高鲁作为成立之初的天文研究所代行所长,高鲁负责选址(钟鼓楼)和向庚子赔款委员会申请资金添置仪器,1931年5月紫台动工兴建至1934年9月1日峻工,天文研究所由鼓楼迁到山上办公;1937年8月至1946年5月因抗日战争曾一度撤离至昆明凤凰山(及后成立云南天文台),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天文研究所归科学院领导。1950年5月20日政务院任命张钰哲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自此,天文研究所名称取消。

1951年-1954年曾成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地球物理所上海联合工作站,徐家汇观象台,佘山观象台直属紫台。紫台在文革时亦不能幸免,包括近乎所有原始信件往来纪录被抄走,另外变星仪室碑亦被毁,另其发行刊物《天文学报》亦在1966年至1974年间停刊;文革初期(1966年-1969年)紫台的人卫室为国家“651任务”中东方红一号卫星预报方案,除此外其他项目几乎都瘫痪;70年代起陆续恢复天文观测、拍摄工作;至文革结束后在科研上有更大进展。

由于近二十年来南京城夜间灯光污染严重,紫金山顶上已难以持续观测,原址现已改建成科普教育基地,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天文仪器与观测室现开放给游客参观,并收取入场费。


设备
紫金山天文台配有多架光学望远镜,以及观测太阳的射电望远镜。紫台目前总部位于南京城区北京西路2号,现有天体力学研究部、天体物理研究部、射电天文研究部和空间天文研究部四个研究室组,拥有青海、赣榆、盱眙、洪河和青岛五个观测站。

紫金山天文台也是中国历算权威机构,1965年起独立编算天文年历包括每年发行之《中国天文年历》与《测量简历》。


光华亭简介

光华亭位于中山陵东面小山阜上,该亭建于1931-1934年,刘敦桢建筑师设计,福建省蒋源成石厂承包建筑,是用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时华侨的赠款建造的。亭的屋脊、屋面、斗拱、梁柱藻井等全用大理石雕成,花纹至细,刻工至巨,为陵园亭中最精美之工程。

--以上摘自互联网

中山陵附属建筑-革命历史图书馆

革命历史图书馆建于1932-1935年,位于中山陵广场西侧丛林中,是一座两层T字形建筑,由于建成后不久抗战爆发,这座图书馆并没有真正使用过,现为武警部队驻地。


正气亭
正气亭在紫霞湖东岸,紫霞洞前,介于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间。亭为方亭,重檐飞角,上盖蓝琉璃瓦,苏州花岗石基础,大红立柱,彩绘顶梁,金碧辉煌。亭后花岗石档土墙中央镶嵌一块碑刻《正气亭记》,碑文为孙科撰写。原来“正气亭”三字为蒋介石亲书,并撰楹联一副,上联“浩气远连忠烈塔”(忠烈塔指阵亡将士纪念塔),下联“紫霞笼罩宝珠峰”(指明孝陵宝顶独龙阜玩珠峰,上款“民国三十六年九月”,下款“蒋中正”。) 不过现在匾额和楹联都不存在。

正气亭是蒋公中正生前选择的墓地所在地

藏经阁

又名孙中山纪念馆。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国佛教协会于1934年11月发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楼专为收藏孙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楼为宫殿式建筑,外观又像一座寺院楼,共三层,底层为讲经堂,并有夹楼听座;二楼为藏经、阅经及研究室;三楼为藏经室。楼后有回廊式建筑,长125米,壁面镶砌的是冯玉祥将军捐赠送的“三民主义”学说全文碑刻,共青团6讲138块,计15万5千余字。每讲分别由当时的书法家张乃恭、陈天锡、连声海、李启琛、叶恭绰、郑洪年、陈仲经、蔡允、胡涤、彭醇士、王宜汉、李宣倜、王贤、邓粪翁等人书写,是一组书刻俱佳的珍贵文物。


中山陵附属建筑-藏经阁全景


中山陵附属建筑-陵园邮局简介
1929年中山陵建成后,整个钟山被规划为了总理陵园区,并在不同位置的山麓均设置了总理陵园的界石,1930年,蒋介石在中山陵附近修建小红山官邸,由此,在中山陵附近修建官邸的需求在国民政府高层中已蔚然成风。不久后,在中山陵之南约一公里的孝陵卫附近,一座高规格的陵园附属建筑--陵园新村诞生了......孝陵卫一带逐渐成了高级别墅区,但能在陵园新村修建别墅的非政要一等大员莫属,林森、汪精卫、张学良,何应钦、张治中、陈果夫等人都先后在此建造别墅。其中,汪精卫的别墅尤为突出,花园优雅,曲径通幽,亭台楼阁,别具风格,还附有游泳池,网球场。由于是高级领导人的别墅区,因而新村规划整齐,设施先进,马路、电灯、电话、自来水,邮局、小学及合作社一应俱全,还建有警卫岗亭。此处依山傍水,远离尘嚣,环境清幽,抬头就能瞻望中山陵,实为难觅的风水佳地。当时若想在陵园新村居住,必须填写请求书,然后由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依次挂号。每号地段须随缴领地费大洋五百元,经委员会核准后发给领地证。领租地段均属永租,每年缴纳地租。整个陵园新村由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

陵园邮局始建于1934年,是一座设施功能齐全的陵园新村专用邮局。邮局正门上原来挂有一块大匾,上书“陵园邮局”,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邮局的主体建筑为两层,仿古式的绿色琉璃重檐攒尖顶,蓝色琉璃斗拱,一层正面开有一座正门,雀替和梁架上的彩画描饰,已漫漶不清。正门两边是拱形的大窗,主体建筑两侧各有四座并排的拱形大窗。因为建筑顶部为四方的重檐攒尖顶,自然就有八个檐角,所以陵园邮局就有了个绰号--“八角亭”。

远看陵园邮局,恰似一座设计精巧的佛寺。门前是个开放式的平台,两侧都有环形的台阶供人上下,可以从两侧上楼梯进入邮局。在民国时期,出入这里的都是国民党时期的达官贵人,据说宋美龄就经常到这里来邮寄信件,正是因为这样,现在这里被人们称为“美龄宫邮局”。这个建筑有一圈护栏,有趣的是护栏的形式并不统一。建筑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仿古山门式的拱门,上覆绿色的琉璃顶,拱门里面是东西厢房。右侧拱门的护栏为中式望柱,以西式铁艺连接;而左侧拱门的护栏则完全是中式的仿古柱栏,是主体建筑的护栏,栏板上有梅花和卷草的纹饰。在邮局的西侧,还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牌坊门,两根立柱上有传统官式牌坊上才有的“冲天柱头”,牌坊“接柱头”施以简洁的云纹装饰,“雀替”施以卷草纹装饰;“坊梁和云头柱”上则配以黄色、绿色的镂空琉璃花砖,而立柱表面还有传统的几何凹线装饰,这座牌坊门中西合璧,颇具特色,两旁的护栏又为中式望柱,以镂空花砖连接。一座不大的建筑竟用了三种不同风格的护栏,可以看出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显然是想通过风格不同的护栏,不同的门来区分不同的区域。

很可惜的是,陵园新村并没有存在多久。1937年冬,日军攻打南京期间,南京城外围成了激烈的战场,此时的陵园新村人去楼空。日军向紫金山发进攻时,陵园新村成为一片火海,别墅里遗留的来不及带走的珍贵的文物和书籍连同这些高贵的别墅,被炮火化为灰烬,陵园邮局同样被焚毁。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后,作为陵园中一座必不可少的公共性建筑,1947年,陵园邮局被重建。当然,经过8年抗战的苦难,原来别墅的主人或死去,或远离,陵园新村是块伤心地,那些豪华别墅自然没有理由重建,只有一些残留的地基还依稀可见。显然,陵园邮局是陵园新村中的标志性建筑,这也是为什么一直能保留至今的原因。

直到文革以前,陵园邮局一直没有人居住,周围荒草丛生,内部空空荡荡,别墅的残基上,一座座棚户在旁边像□□□□一样不停增长,陵园邮局当年原有的功能被彻底覆盖了,这座精致的建筑被彻底遗忘了。

陵园邮局是南京现存为数不多的老邮局,目前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以上内容摘自《民国建筑网》


中山陵在民国期间的名称是“总理陵园”,因此根据陵园管理委员会的规定紫金山划为陵园的区域,在紫金山东西南北麓均设置了“总理陵园界石”
我曾经看到过书写有“中山陵园界石”,后来请教了一下冯方宇,得知,“中山陵园界石”应该是解放后竖立的。

宋美龄和遗族学校
  1928年11月间,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南京中山陵园内创建遗族学校,并决定由宋庆龄任校长。遗族学校专收北伐中阵亡将士的子女和辛亥革命以来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牺牲的先烈后代。
 1929年10月,学校建成。成立校董会,宋美龄任常务校董。宋庆龄因忙于从事国际反帝同盟工作,所以遗族学校从筹备到成立到解散,都由宋美龄负责。宋美龄每星期至少有三天到校,处理校务,研究问题。她经常在早晨6时学生起床前,或晚上学生就寝后到校巡视各处,遇有问题随即提出意见。宋美龄对教育问题颇有见解,对总理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教育方针,实施做学教合一的理论,她很欣赏,并作为她接待外宾时的讲解内容。1930年孙中山的老朋友、美国人林白克来校参观,听了宋的介绍,誉遗校为当今东方第一所新兴学校。宋得此嘉许引以为荣。
 1935年,遗校学生汤护民代表中国童子军出国参加美国童子军25周年纪念大会,1937年汤护民又代表中国童子军到欧洲荷兰参加世界童子军第五次露营大会,并为代表团的队长,在录选考试中获第二名。宋得此喜讯非常高兴,汤回国第二天立即传见,慰勉有加。
 宋美龄在南昌时,曾参观过江西的农村服务区,在南京时曾接见过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她决定在遗族学校也成立学生乡村服务团,以学校四周乡村为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有文化卫生新生活运动的宣传及娱乐等项。文化方面设有平民学校,进行扫盲工作,儿童班在白天上课,成人班晚上上课。卫生方面在孝陵卫设诊疗所,为民众免费医疗,医师由中央医院医师担任,护士由女校曾受护士训练的学生担任。娱乐方面由励志社经常在学校礼堂放映电影,欢迎民众观看。服务团由宋美龄直接领导,搞得轰轰烈烈。
 宋美龄对建筑遗校同学会会舍大力支持,除筹拨经费外,并将她立法委员的月薪600元,交给学校作为同学会建筑费用。为了实施做学教合一,她要求同学们自己设计,自己施工,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完成建筑会舍任务。虽然,半年后抗战爆发,会舍因此停工没有建成,但在自建同学会舍过程中,学生们学到了许多建筑工程的知识和经验。
 抗战开始后,学校停办了,但学生仍有安置,初、高中的在校学生,转到贵州铜仁县中学和国立三中读完初中或高中;已经毕业有志深造的,得到升大学的机会;没有工作的都安排了工作。每学期大学成绩报告单,宋美龄都要过目,亲自决定每年助学金的金额。她对西北联大学习的遗校同学一一传见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抗战胜利还都南京,她把大学毕业的同学,都安排了工作。宋美龄对外国新闻记者谈话中表示,她把培养出来的学生安排担当各种事业,是她一生中最快意的事情。

本文来自互联网。

中山陵附属建筑-遗族学校旧址

夫子庙介绍

南京夫子庙,常简称作夫子庙,是一间位于南京秦淮河北岸贡院街的孔庙。“夫子”是民间的俗称,指的是孔子。此处古为晋代学宫,南唐时建国子监与文庙,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扩建夫子庙。

夫子庙以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石砖墙为照壁;北岸庙前有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庙东有魁星阁。

夫子庙古建筑群由孔庙、学宫、江南贡院等组成,为古代江南文化枢纽之地,是秦淮风光的核心地带。夫子庙街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

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在夫子庙举行的金陵灯会是南京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目前以夫子庙为中心、庙市街景合一的秦淮风光景区是集文化、旅游、购物、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商业中心。

---以上摘自《维基中文》

南京夫子庙-魁光阁和画舫

南京夫子庙-秦淮河魁光阁和画舫


南京夫子庙-秦淮河魁光阁和画舫夜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tomas0536 楼主
2012-11-11 23:41:23
南京夫子庙-夜景




南京夫子庙-照壁夜景50mm*1.5

夫子庙


阅江楼

夫子庙小吃

阅江楼的各态石狮


夫子庙前...


玄武湖













tomas0536
青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