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而居
每到春、秋,牛兆濂会在白鹿原上开坛会讲,左右乡邻都会来听,“最多的时候,原上坐了一万多人”,牛兆濂会讲的地方取名芸阁学社,如今是五里头小学的校舍,除了一株古柏,过往踪迹全无。牛兆濂教化生民的另一个方式,是推演《乡约》。《乡约》出自北宋大儒吕大钧,其兄弟四人被称为“四吕”,“四吕”的家就在白鹿原下。这恐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乡约》,古时“皇帝不下乡”,农村基层全靠自治,由德行和知识兼具者执事,依靠的是一套农耕文明的道德规则。“《乡约》的文本在建国后就绝迹了”。吕氏《乡约》共分7个部分,其中“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节规定了乡人应遵守何种道德,何种礼仪,人们之间应如何互助,“罚式、聚会、主事”三节则规定了执行细则。
立体空间
“理学本来概念抽象,但‘四吕’的贡献就是将抽象的哲学原理写成了可操作性的条文”,“四吕”之后,关学的代表为明朝的王之士,其同样重视推行《乡约》。《关学编》记载,王之士“乃立《乡约》,为十二会,赴会者百余人。设科劝纠,身先不倦。诸洒扫应对、冠婚丧祭礼久废,每率诸宗族弟子,一一敦行之。于是,蓝田美俗复兴”。既有《乡约》,就有推演、执行。负责组织管理、讲解、执行《乡约》奖罚的人,称为约长,“约长与族长往往是同一个人”,“因为约长必须才品孚人、德高望重、公道正直、熟悉礼仪”。约长由乡民公推,一般每个月讲约演习一次,并设立《记善》、《记恶》、《和处》、《改过》四簿,详加记录。约长最初仅仅教化民众,但后来肩负一定的行政事务,如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稳定。
(此图为马清运的葡萄庄园路边景色)
古老屋角
正如小说《白鹿原》所描写的,《乡约》在民国时期崩盘,原因是国民党不断强化基层政权。强化基层政权的目的是“清剿地下党”,虽然此前,“乡约”已逐步纳入行政体系,成了一个官名,但联保甲制的实行,让“乡约”形同虚设。联保甲制由县以下设联保,联保主任由县府委派;联以下设保,保下辖甲。保长多由地方绅士活动贿选,甲长多为轮流担任。
冬日山岗
建国后,这套体制被废除,基层政权被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生产小组取代。但传统《乡约》民俗却一直维系到上世纪60年代农村合作化之前。卞寿堂说,那个时候,白鹿原上有各种农民互助会,如建房会、婚嫁会,甚至猪会。那个时候物资匮乏,遇有大事必须邻里互助方能渡过。所谓猪会,是五六户人家,一户养猪,其他几户各出几斗豆子,等到过年时,几户间再杀猪分肉。“那个时候平时可以吃素,但过年总要有肉”,此后,奔向共产主义的农业合作社荡涤了一切,紧接着是随后的“文革”。卞寿堂在他的白鹿原小说《鲸鱼沟》里写到,“广袤的白鹿原上,一片令人窒息的气氛,一路经过的村庄都是批判斗争场面”。“60年代是最贫穷的年代。
大地风采
合作化将《乡约》摧毁,事实上,直到牛兆濂的时代,关学已趋没落。民国的儒学,以熊十力为旗手的新儒学承袭主流,而新儒学则上承陆王心学。新儒学关注的重点是在生命与心性领域。新儒学的“极端个人化倾向使新儒学不关注社会关系,极端形上化倾向使新儒学不关注具体现实,极端内在化倾向使新儒学不关注礼法制度,极端超越化倾向使新儒学不关注当下历史”,这似乎暗合了那个时代的主题——传统文化逐渐退缩人伦领域,从而为引进的德先生和赛先生让出社会空间。而在此时,牛兆濂仍在白鹿原上开坛会讲,推演“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指导下的乡约。
纵横交错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名其处日鼎湖,其弓曰乌号。”此段优美的文字,完整的说明了黄帝铸鼎升天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在什么地方呢?后人众说纷纭,不排除众人崇敬祖先和后人为了纪念祖先再造的人文景观。由于年代久远,考证不详,以良好的愿望杜撰了一些美好但混淆视听的传说。这些都是美好的传说,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史书记载和真实可靠的考古发现。推断出一个定论:黄帝铸鼎地点就是现在的白鹿原东依的荆山之下,焦岱河岸的“鼎湖延寿宫”。
丛林碧绿
白鹿原古称“首阳山”,“寿阳山”,“长寿山”“首山”“荆山”。白鹿原上有个伯坊村,在白鹿原南岸属现在的长安区炮里乡一个古老的村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不做官”隐居的地方。该村最早叫伯夷坊,伯夷叔齐是同父异母兄弟,是孤竹君的儿子。众多史籍把伯夷叔齐作为“贤”的楷模。从孔子到司马迁都有论述,集中说法是孤竹君意传位给次子叔齐,叔齐让伯夷,伯夷躲而不就;二人阻止周武王灭商,周武王念其贤,留做周臣,二人忠于殷商,以殷商遗臣“不食周粟,不做官”的忠心隐居首阳山。白鹿原古称“首阳山”,蓝田县政协文史资料载,黄帝曾经在首阳山(荆山)以东的尤风岭大战蚩尤,从此,“尤风岭”这个地名沿用至今。当地人习惯把这里叫“首山”。当然,首阳山在国内有好几个,都与伯夷叔齐的传说故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伯夷叔齐究竟是在那里隐居,在那里采薇饿死,众说纷纭。但是,白鹿原的南原有一个村子确实叫“伯夷坊”,村内修有伯夷叔齐庙,“伯坊村”名沿用至今。
错落有致
薛稷的诗《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里把首山和伯夷叔齐采薇充饥描绘的淋沥尽致。首阳山因诗人写诗需要简称“首山”,诗人从东向西经伯夷叔齐隐居的地方首阳山去京都咸阳,途径陕西首阳山、也叫白鹿原是必经之地,且有伯夷叔齐隐居地伯坊村和古庙,故诗人在诗中吟到:“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操筑无昔老,采微有遗歌。”诗人写诗一般都是触景生情,联想到家乡傅岩山的曲径葱郁,首阳山的壮丽,以土筑屋的老人已不再见,但伯夷叔齐的采薇歌依然留在人间。进一步证明此地为首山。首山是现在的白鹿原。
起伏延绵
《蓝田县志》载白鹿原孟村东南怀珍坊,1973年发现商代早期冶铜作坊及村落遗址,出土有冶铜炉灶、木炭、铜饼、铜刀,铜钜,铜戈,卜骨,面刀,石锄、骨锄、骨椎等大量文物。商代早期,距黄帝铸鼎年代很近,说明首山有铜可采。否则,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冶炼铜的作坊绝对不会建在离原料遥远的其它地方。所以说“黄帝采首山铜”是真实可信的。
天高云淡
炎帝、黄帝与蚩尤是我们的祖先,黄帝被认为是统一了中华民族我们共同敬仰的祖先,当今,在世界上我们华人都自豪地说:“我是炎黄子孙”!日益强大的中华民族,追溯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无比荣耀。司马迁著《史记》是史学界公认的正史,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恢宏先河,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间的史事。
将帅圪塔
荆山,是白鹿原东的屏障,在蓝田县城南8公里,又名将帅圪垯,海拔1000米,因汉代长水校尉屯兵于此,故又得“将帅圪塔”山名。南靠尤风岭,北接白鹿原,是荆峪水发源地。黄帝铸鼎荆山下,即白鹿原东南角焦岱以西。1958年发现,此地出土有泥质红陶、灰陶、绳纹布板瓦、筒瓦、条砖、方砖、子母砖、回文大空心砖,几何单云纹瓦,“鼎湖延寿宫”字纹瓦当6式,和石柱基础及路面等文物。此地便是《史记》记载的“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