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头的选择
1.选择符合作品主题的镜头;
2.选择能够有效表达主题内容的镜头; 
3.选择符合作品整体风格的镜头;
4.择影像质量好的镜头。;
5.镜头选择注意多景别、多角度、多视点,避免重复。 
二、确定剪辑点 
1.叙事剪辑点 
以看清画面内容所需的时间长度为依据确定剪辑点,确保叙事的完整流畅。 
2.动作剪辑点 
以画面的运动过程(包括人物动作、摄像机动作、景物活动等)为依据,结合实际生活规律来连接镜头,使内容和主体动作的衔接自然流畅。 
3.情绪剪辑点 
以心理活动和内在的情绪变化为依据,使思想或情绪的演变顺畅自然,并进一步激发观众的共鸣。 
4.节奏剪辑点 
根据运动、情绪、事物发展过程的节奏,结合镜头的造型特征,通过镜头连接点的处理来体现快慢动静的对比。 
三、景别的衔接 
1.景别常用的变化方式 
(1)逐步式 
即采用递进形式的景别变化方式,又分为远离式和接近式两种。 
远离式: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 
接近式: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2)跳跃式 
小跳跃:远景—中景—特写。 
大跳跃:远景—近景。 
2.景别连接应注意的问题: 
(1)同一主体(或相似主体)在角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前后景别若变化太小或太大,会产生强烈的跳跃感,插入其他镜头,或改变角度,或改变景别,可弱化这种结果。避免同一主体前后镜头的相似景别连接或者景别差别过大。 
注意景别的对位与呼应 
(2)作品第一个镜头景别与最后一个镜头景别的对位与呼应;每场戏开头的第一个镜头景别与本场戏最后一个镜头景别的对位与呼应;每一场戏最后一个镜头景别与下一场戏的第一个镜头景别的对位与呼应;每一场戏第一个镜头景别的对位与呼应,以及每一场戏最后一个镜头景别的对位与呼应。 
四、运动的剪辑 
镜头连接的基本规律是“静接静”和“动接动”。 
1.根据画面主体的运动状态组接镜头 
(1)静接静: 
注意通过画面的空间关系、逻辑关系、造型特征等连接镜头。 
(2)动接动: 
·同一主体的动作连接 
·不同主体的动作连接 
(3)运动主体接静止主体: 
以前一镜头中主体运动中的停顿处为剪接点或某一动作全部完成后再与静止的主体连接。 
(4)静止主体接运动主体: 
选择后一镜头中主体动作即将开始的瞬间为剪接点。 
2.根据摄影机的运动组接镜头 
(1)固定镜头接固定镜头 
(2)运动镜头接运动镜头 
·前后两个镜头的运动方向一致或相近:直接在运动过程中切换镜头。 
·前后两个镜头的运动方向相反:将上个镜头的落幅与下个镜头的起幅连接。 
·表现混乱的环境或两个主体间的对立、呼应、面对面奔跑等关系:运用交叉运动的组接方法,将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组接在一起。 
(3)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相接 
“静接动”和“动接静”大多用于情绪节奏有较大变化之处,只有利用主体运动的动势和情绪节奏的作用,才能使镜头保持流畅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