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首页 互动交流 摄影教学 摄影之友 骄傲的机器人 - ROBOT相机历史

收藏

0

8

分享

骄傲的机器人 - ROBOT相机历史

侯伟 2011-12-19 11:06:11
从来没有想过在1930年就出现了可以高速自动连拍的相机,在那个手动机械相机横行的年代,不需要电池就能够自动完成释放快门,上弦,过片动作,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在机械方面十分变态的德国人,就作到了这一点,而且相机还做的体积小巧,手感十足,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相机就叫ROBOT,这个名字也赋予了相机可以像机器人一样自动完成工作的特性。很多人在第一次见到ROBOT相机那出人意料的快速连拍和如同机枪扫射一般的快门声,都会张大了嘴巴。

172-175-1-673x905.jpg

4-1-673x496.jpg
赫尔曼-贝尔宁 奥托-贝尔宁


飞机机械师-徕卡——ROBOT的诞生ROBOT相机出现在机械工业逐渐发达的30年代,也正是在那个年代,出现了非常多的机械经典,相机也在这个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海因茨·基尔菲特(Heinz Kilfitt)于1931年独立制造出了一台小型相机。这台小型相机采用了胶卷式相机的巧妙的旋转式快门设计,其片幅为24×24mm。可惜,像AGFA公司和柯达这样的相机品牌对此并不感兴趣。直到1932年,基尔菲特才遇到了他的伯乐——汉斯-海因里希·贝尔宁(Hans-Heinrich Berning)。汉斯-海因里希·贝尔宁的父亲奥托·贝尔宁(Otto Berning)是一家服装配件加工厂的老板。在父亲的资金支持和叔叔赫尔曼·贝尔宁(GEOS公司老板)的帮助下,1933年6月15日,汉斯·海因里希·贝尔宁建立了RoBot公司。

奥托·贝尔宁(Otto Berning)在二战之前曾是一名工业设计师,从小他就是一个疯狂的个机械迷。后来加入空军,这本是他情非所原的事,因为他是一个坚决的反战主义者,在德国皇家空军服役时他当任了一名飞机机械师。如果加装庞大的片盒和电子马达,可以以每分钟100多张的速度拍摄胶片。最终Otto Erning后来与LEICA设计师“奥斯卡.巴纳克”成为挚交好友。由于ROBOT源自军方,所以起点要高于LEICA。按Otto Berning的话来说,Leica非常出色,但他只是一名“绅士”,正如奥斯卡.巴纳克先生。在设计ROBOT I型的时候曾对LEICA进行仔细的研究,并把ROBOT的片幅定为24×24毫米,这样摄影师便不必在拍摄时选择竖幅或者横幅了,而Leica则是24×35毫米。ROBOT采用发条式卷片设计,每上一次发条,可以拍摄20张照片,而且它非常小,在ROBOT所有型中,机身的体积只有常人的手掌一般大小。自ROBOT I型的出现,就被当时纳粹做为皇家空军的首选利器“航拍专用型”,战后仍被西方许多国家把ROBOT做为谍报人员的专用型号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ROBOT就无法摆脱为军方提供技术支持的命运,然而正因为如此,ROBOT在设计工艺上,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在后来的ROBOT II型开始就有一整套非常专业的配件,提供长达300米胶片的片盒,然而ROBOT与LEICA一样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传奇。经过时间的洗礼ROBOT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今天ROBOT系列仍然是旁轴相机当中的“机皇”。

172-175-2-673x1043.jpg
robot公司位于杜塞尔多夫的总部



172-175-6-673x477.jpg
位于GroBschonau的工厂


172-175-5-673x444.jpg

用于间谍偷拍的针孔镜头和遥控装置
手表商-施耐德——成就经典ROBOT相机的做工十分精良,继承了德国机械制品一贯的高品质风格。而且为了达到坚固耐用的目标,ROBOT相机在用料上可谓不惜工本,采用的配件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配件供应商提供,例如:相机外壳使用V2a不锈合金由WMF公司为其提供。手表制造商Baeuerle & S?hne公司为Robot相机的生产发条。此外,玻璃旋转式快门由巴登符腾堡州的Alfred Gauthier公司提供。

由于相机采用了可更换镜头设计,可以使得相机的应用范围更大。ROBOT相机的镜头由大名鼎鼎的施耐德提供。从广角到长焦镜头规格十分的齐全,另外还由于ROBOT相机应用于间谍领域,也另外开发了一些超长焦镜头。在后期,蔡司也为其生产过一些镜头,不过由于产量非常少,也很罕见。早期ROBOT相机的镜头一直采用的罗口方式,在后期为了ROBOT ROYAL相机开发了插刀式接口,从镜头细节看,仍然是罗口的设计,为了可以快速装卸镜头,在罗口镜头外面加上了一圈插刀式固定环,通过一个扳手就可以很快的固定镜头。

ROBOT还采用了专用胶卷盒设计,胶卷在上片后,拍摄完毕的胶卷会收纳进入到一个铜制的暗盒中,就算相机在使用中被损坏,由于有专用的暗盒保护,拍摄好的胶卷也不会因为相机后盖打开而曝光。不管是ROBOT早期的ROBOT I或者II还是到最后的ROBOT ROYAL,所有产品都贯彻了采用坚固V2a不锈合金制作的外壳、发条式传动机构和旋转式快门的设计。在1949年后,德国本土内机器人相机则是一机难求。人们只有当有公开的紧急指示或者幸运的情况下等待数月之久才有可能购买到。而该相机在德国的需求又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当时每台相机的价格高达12000马克。

172-175-7-673x524.jpg
施耐德是ROBOT相机最大的镜头提供者



172-175-9-673x513.jpg
特别设计的超长焦镜头


172-175-8-673x650.jpg
ROBOT I型相机


172-175-11-673x644.jpg
ROBOT ROYAL 36



172-175-10-673x520.jpg
设计非常巧妙的长焦镜头


172-175-13-673x906.jpg
大型专用胶片盒


172-175-12-673x518.jpg
电磁快门


TIPS购买指南 互联网是最好途径
172-175-15-673x455.jpg
ROBOT相机在国内非常罕见,甚至很少人看见过实物。由于其生产年代一般都很久远,现在除了毁损的,留下的完好相机也不多了。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国内一般是看不到ROBOT的身影的,可以到ebay.com去找找,可以找到ROBOT I、II和ROBOT-STAR这样经典型号的相机。其中以ROBOT II最为常见,但是由于ROBOT II独特的双暗盒设计,导致无法直接使用135的胶卷,如果是自己用盘片的爱好者倒是可以考虑ROBOT II这个传奇而又经典的型号,总的来说ROBOT I、II这样的相机,收藏价值大于使用价值。如果要想好好的体验一下ROBOT相机,那么推荐ROBOT STAR,STAR的外型和ROBOT II差不多,可以方便的使用135胶卷,价格上,一般ROBOT I、II和STAR这样的机型平均价格在2000-4000元之间,具体价格要看相机的成色来决定,一般都会带一支镜头。

镜头方面推荐采用施耐德的 XENON 40MM/F1.9,该镜头体积小巧,成像优异,做工用料也非常的扎实镜头非常沉手。不过要找到完美品相的比较困难,一般都有一些划痕,不过丝毫不会影响其成像。这支镜头通常会和机身成套出售,单独购买价格在2000元以内。而ROBOT最高端,完全可以超越徕卡M3相机的ROBOT ROYAL相机更是无处寻觅,而在ebay也是只能依靠运气而遇见。不过好的是价格并不昂贵,平均价格差距非常大,从3000-10000都有出现,具体还要根据相机的具体成色而定,而更加昂贵的就是ROBOT ROYAL 18(半格机),稀少不说,价格还被炒到了30000左右,有实力的朋友可以考虑一下。

172-175-14-673x484.jpg
工人在手工装配相机


帝国空军-战俘——ROBOT的传奇经历很多经典相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曾经因为为军队服务或者为战地摄影师服务而名声大振,已结实耐用而闻名的ROBOT也不例外,1939年,ROBOT II代慢慢地被国防军所认同,贝尔宁将35台机器人II代相机送到了空军处接受测试。通过测试之后,这批机器人II代相机便被应用到空军侦查领域。这便是所谓的“空军机器人II”。随后,贝尔宁又接到了来自空军的大订单,订单量达2649多台。机器人相机也因此而名声大振,大订单也纷至沓来。同时ROBOT还为帝国空军开发了电磁快门和可以装载更多胶卷的专用大容量胶卷盒。机器人II代相机外观也相对较圆。取景器、计数器和快门按钮都不再像以前那样突出在外面,而是很好地隐藏在相机的外壳之内。在当时,机器人II代相机的这一造型无疑是相当时尚前卫的。也更容易被装入衣服口袋或者其他容器中,圆滑的外观拿取也更加的方便,更适合军队使用。直至1945年,共向军方供售了约2万台机器人相机。有许多来自荷兰和俄罗斯的战俘们都曾被安排在Gro?sch?nau的工厂内干过活。不过,这些战俘们并没有遭受虐待,相反却受到了良好的待遇,空闲时间也可以自由活动。

二战结束后不久,贝尔宁便将值钱的机器、数以千记的镜头和近三千台照相机装上28节火车车厢,运往原来位于杜塞尔多夫的机器人公司大本营。一部分机器人相机公司的职工则留在了Gro?sch?nau并成立了精密机械及金属产品生产厂(FEMETA),同时还生产首饰。但是,这28节火车车厢的物品却无一到达杜塞尔多夫。仅有两节车厢的东西曾被发现,其中一车厢快门还不幸坠入沟内而损坏。因此,贝尔宁打算马上东山再起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浅。在结束了机器人II代相机的研发工作之后,海因茨·基尔菲特这个大功臣却离开了该公司。在离开该公司之后,基尔菲特接手了慕尼黑的NEDO这家小型镜头生产厂。直到今天,基尔菲特也是举世闻名的镜片和配件供应商。

172-175-16-673x498.jpg
战俘是当时工厂的主力



172-175-17-673x783.jpg
通过仪器调节相机快门


172-175-19-673x496.jpg
藏在书中的ROBOT JUNIOR


172-175-20-673x468.jpg
ROBOT相机还用于警察拍摄



172-175-18-673x914.jpg
当时的宣传海报


ROBOT的历史足迹1934年,RoBot相机首次在莱比锡博览会上公开亮相。
1936年, 机器人 I代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为业余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技术上成熟、牢固结实的而且方便的小型照相机。
1937年,机器人相机在巴黎世界展览会上获得了“Grand Prix”的殊荣。
1939年,即在机器人I代相机诞生5年之后,这对贝尔宁公司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在这一年,机器人II代终于问世。不过,
1943年,在杜塞尔多夫遭遇首次炮弹袭击之后,贝尔宁听从了国防军采购部门的建议将整个公司搬迁至萨克森州Gro?sch?nau。
1946年,在英占区的支持下,贝尔宁才筹集到了首次试生产的资金。而在半年之后,该公司才又开始出售相机产品。
1948年,该公司的月产量已达到850台,生产的还是二战前的机器人II代相机。
1949年,该公司生产的所有相机几乎都用于出口,以满足协约国的赔偿要求。

172-175-21-673x583.jpg
设计巧妙的旋转式快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2011-12-19 11:21:26

举报

又长知识了
2011-12-19 11:40:03

举报

学习啦!
2011-12-19 12:13:40

举报

好文章
2011-12-19 13:13:06

举报

学习!谢谢!
2012-2-16 21:52:23

举报

历史机呀
2012-3-7 13:15:35

举报

人类总是沉迷于找到
2012-8-1 15:43:35

举报

好啊{:3_62:}
2012-9-21 09:39:42

举报

学习了!{:2_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