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首页 互动交流 摄影教学 摄影之友 向日葵般盛放 新生代女性影像宣言

收藏

0

1

分享

向日葵般盛放 新生代女性影像宣言

作品转载 2012-5-3 17:47:17
那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美女们悄无声息地成为一股新的摄影力量:她们的照片充满青春的忧郁、伤感、迷惘和伤痛,也满怀生命力旺盛的青春梦想,我们给她们的作品一个新的名字——向日葵影像。这些新生的小美女摄影师,让我们看到一种更加积极、有活力的摄影群体和摄影作品。
01-673x159.jpg
“女孩”的意识 乌托邦式的青春影像
linlu.jpg
林路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从事摄影教学和摄影理论研究20余年

记得一位社会学专家在回答下面两个问题时,颇有哲学的意味,也恰如其分——一个女孩想去做的事?一个可能,就是拍摄照片。那么,什么是女孩?一个答案:一种只想着现在不会考虑将来的女性。这大概就是对新生代女性摄影家最简洁幽默的描绘,也许也正是对这些青春期女孩们的作品最好的概括。
有这样一个统计数据:什么时候女孩会成为女人?当然这需要看不同的时期。在1900年左右,女孩平均的成熟年龄是在14.8岁,到了1988年,却是12.5岁。在20世纪后期,这一下降的趋势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同时,人类的心理成熟年龄也变得越来越年轻,时尚也走向了少女化。比如凯特·莫斯在14岁就开始她的事业生涯,从一个年轻的模特儿很快发展到各个领域。
这样一种青春期女孩的活力体现,曾经被《美国摄影》杂志归纳为新的“女孩的意识”。杂志的编辑选择了这样一连串的词汇形容这些当代女性摄影家:果断的,诱人的,无畏的,同时又是甜美的。这样一种甜美的力量是男性摄影师即便是刻意而为,也是难以企及的。尤其是她们的镜头背后或多或少总是隐藏着某种色情的元素,而且她们的情色是和身体相关,确切地说是和年轻的女性身体相关。她们在试图突破传统的观念约束,将人类的内心需求尤其是对于性的力量的释放的可能,推向尽可能宽泛的极致程度。
再进一步深入观察,这些青春期的女性已经不再停留在花花草草、“绿肥红瘦”的年代,关于一切当代时空敏感的话题,她们都会毫无顾忌地通过镜头甚至自己的身体去触摸:关于暴力,关于性,关于生与死的颠覆,在她们面前都可能是小菜一碟。但是她们的内心又是异常的脆弱,就像我们中间的许许多多人一样,随时都可能因为意外的触发而使心灵的世界毁于一旦——同样通过她们的镜头泄露出来。
我们应该为她们的梦想喝彩——其实每一个人观看这些女孩的方式也是一种乌托邦的,因为其中和女性有限的、渴望自由的梦有着关联,或者说,这是纯粹意义上女性的存在,是青春期伤痛和梦想的影像极致化的呈现。
新生的力量要积蓄多久? 从小美女摄影师看摄影潮流的发展
gxx.jpg
郭兴欣
《摄影之友》杂志 编辑部主任


我们介绍这些年轻的小美女摄影师们,并非只是基于“美女经济”的夺目效果,但我不排除这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且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么说的原因和目的,首先是我们非常希望这些美少女们成为摄影圈里一股强大的力量。
2009年我造访奥林巴斯东京总部,听到当年的火爆机型E系列(E-P1,E-PL1等)的数据时,我更加意识到,女性在摄影圈终于将要成为一个逐渐被重视的群体——这系列相机的消费者中,女性消费者达到50%。这种趋势的形成是由很多原因决定的:消费市场需要拓展、相机技术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摄影行业需要有更丰富的结构、女性力量逐渐崛起等等。把女性作为消费对象,自相机诞生,用了将近200年,才成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趋势。而我们希望,这些小美女以鲜明的形象代言这场变革的到来。
同时,这些小美女也是一批年轻摄影师的代言,他们也在逐渐成熟的道路上前进着。我们看过很多年轻摄影师的作品,某些摄影师的作品颜色还成为一种独有的色调,但是这些作品并没有被广泛传播,或者被人记住。作为有责任感的媒体人,我们赞叹同时也不免唏嘘,一个成熟的风格,大多是基于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并总结形成的更深刻所在,风格应该兼具内涵与表面双重意义。
当下占据摄影行业主流视觉引领者,大多也是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拍摄和积累形成的,我们鼓励年轻摄影师成为新生的力量,但视觉取向以及内容选择都应该有更明确的选择方向。我们选择的这些小美女,在某个固定的题材上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拍摄,拍摄的题材大多也是她们熟悉的、或者一直感兴趣的内容,都是发于心的真实。所以通过这些作品,能够看到她们鲜明的生活方式,甚至能解读出她们的个性。她们的拍摄风格也会逐渐基于自己的成长而产生变化,有延续,也有突破,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中国的年轻摄影师们,在自己的领域上位、成为一种风格的引导者并非急功近利能完成的。但是我们都静静地期待着一个新的视觉代的到来,并坚信它将出现在不久的将来。
林间上演的青涩时尚─ Lauren Withrow这样演绎时尚
4603157578_92da37cfe6-673x1009.jpg
1994年出生,美国人,时尚摄影师。她15岁时开始玩自拍,认为拍照是人生中最给力的工作。

劳伦产生过一个念头,她问父亲愿不愿意把他的相机借给她用用。爸爸问劳伦,你想用相机拍些什么?“我想给自己拍一张。”这一年,她15岁。
刚喜欢上摄影时的第一年,劳伦基本上是自拍,因为她一直都是个胆小的女孩,不敢拿相机对着别人,“可是我越来越喜欢这种感觉,不停地拍摄自己,而且我的特点就是慢慢在这个实验的阶段里形成了。”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如此内向而害羞的女孩如何自学成才,并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时尚摄影师——那意味着17岁的她要调度整个创作团队,指导那些比可能比她年龄还大的模特、灯光、布景等等人去表现一个个画面,在她们的脸上似乎还影射着拍摄前劳伦是怎样与她们进行交流的情景。就是这个瘦瘦小小的姑娘,让我们看到了当下时尚摄影界大牌摄影师的气质和苗头。
劳伦的照片讲述了森林公主的故事,淡淡的色调与浪漫的气氛和美丽的视觉纹理融合在一系列电影化语言的图像中。与我们惯常见到的时尚大片对比,还有些许青涩,也有一些不安。模特挺拔的五官以及沉浸于故事中的神情,一切外在可见的表征越是浓烈,就越是在淡雅气氛的对比下格外突出了这种内心情感的感召力。
4345110776_6fbea9d48f_o-673x673.jpg
IMG_0374-673x448.jpg
《摄影之友》:你如何开始时尚摄影的?
Lauren Withrow:小时候我忽然发现自己一事无成,什么都不擅长,而且我觉得生活也很没有意义的时候,我选择了开始摄影。我为自己拍了一年多的肖像,在相当长的一段自拍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使用灯光、创立视角以及如何通过形象表现一个主题或想法。我也觉得摄影给予了我很多自信和勇气。后来就进入时尚摄影圈。
《摄影之友》:你是个善于交流的人吗?
Lauren Withrow:我通常都很安静,喜欢默默沉思,能不说话就不说话,我不好意思拍摄别人,就拍摄自己了。一样是一种表达。
《摄影之友》:你喜欢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
Lauren Withrow:我喜欢看科幻小说,或者魔幻小说,比如指环王什么的。
《摄影之友》:能说说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或者事吗?
Lauren Withrow:我经常会被身边的人所影响,灵感可以说都来源于身边。不过我一定要提一下意大利时尚摄影师Paolo Roversi和Erik Thor Sanderg,他们让我学会了什么才是正确的拍摄,或者说帮助我掌握了如何获得好作品的方法。除此之外,互联网可以提供无限多的学习机会,比如Flickr里面就有很多优秀的摄影师,他们的照片丰富了我的眼界。
《摄影之友》:时尚拍摄中,什么样的画面最常打动你?
Lauren Withrow:我会凭感觉抓拍,尤其喜欢50mm F1.8镜头接近的真实。凡是我不想捕捉到的东西,是因为它们在我看来是虚假的。
IMG_0480-673x1009.jpg

含着梦境跳舞 ─ Ann He把梦境还原成现实影像
MG_8646ed-673x448.jpg Ann He 美籍华人,1995年出生于中国,13岁开始接触影像,作品中经常出现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画面。

安在13岁时第一次接触摄影,就像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子一样,那时的她还只是拿起照相机去拍下生活中的记忆。之后,她渐渐开始有了去创造影像的欲望,于是开始拍摄同龄的女孩子,皆由此来探索她在想象世界与现实记忆之间的距离。

用安自己的话来说,她拍摄灵感来自“最终溶于一体的不同元素”——不仅有她的梦境、记忆、幻想;还有那些在网络上、杂志上、艺术馆里,她所见的艺术作品和照片;更有日常生活中她遇到并交谈过的人在心中留下的印记……这些看似并不相关的片段和惊鸿一瞥,在她的内心交会熔炼,成为她摄影创作背后的驱动力。安毫不避讳年龄对创作的影响,正因为年轻,她尚拥有孩童般纯真多变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
“人的肢体从不撒谎。”舞蹈家玛莎·葛兰姆如是说。安镜头中的少女宛若精灵在梦境中恣意游荡,伸展着四肢,与草地、天空、树木、流水融为一体。安的照片弥漫着浪漫主义的气息,挑选的场景几乎都在室外,靠近自然,充斥着植物和灵动的水源。她认为,作品的核心在于述说真相。无论是怎样的基调,轻松活泼还是浓重低沉,它们都真切地反映了被拍下的瞬间,以及想述说的每一个故事。虽然采用了诗化的处理方法,我们在安的照片中,看到的依旧是真实的情绪。她的照片更像是一个比喻句,将生活中的少女比喻成梦境中的精灵。她们有一种年少时的纯粹,有时茫然,有时无畏,有时慌措,有时恣意。我们在看着画面上的年轻的脸庞,一瞬间竟也有些似曾相识,这便是生命真相的显露。
R1-1-673x996.jpg
MG_4406-673x448.jpg
IMG_5141-673x1009.jpg
《摄影之友》:你在拍摄时最看重什么?
Ann He:我最看重光,在定格的瞬间,它决定一切的基调,如颜色、氛围和传递什么讯息。
《摄影之友》:你的灵感来源于哪里?
Ann He:我总觉灵感就像是混合了不同香料的搅拌锅。这些成分即梦想、回忆、与他人的交谈、遇到的事情等经历。我喜欢博物馆、旅行和陌生人交谈,它们给我很多新的体验。
《摄影之友》:没有灵感的时候,你如何处理?
Ann He:没有灵感会令人沮丧,但解决它的最佳途径是接受它,作为一个自然的过渡阶段。在此期间,所有灵感的组成成分仍然新鲜,只是还没有机会与其他成分融合,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搅拌,它的味道一定是最美的。
《摄影之友》:在拍摄中遇到的难忘的事?
Ann He:有一次我在树林里拍的很高兴,甚至没意识到,蚂蚁正在沿着我的腿爬行!等我发现的时候已经被五十多只蚂蚁咬过了,真是个可怕的噩梦!
《摄影之友》:关于摄影,你有什么新的计划?
Ann He:我希望未来能够在纪实摄影上进行一些钻研,通过摄影来评判社会现实,并进行一些人类学方面的调查。希望我以后的照片会凝聚成一个整体,传达人类多元的生命体验。
《摄影之友》: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
Ann He:我想去学习心理学,或者成为一名儿科医生。想去台湾或者韩国去研究娱乐产业对于文化潮流,特别是审美标准的影响。
孤独亦美丽 ─ Alison Titus17岁自拍日记
IMG_9513edit-673x734.jpg Alison Titus 1994年出生于美国,正在以自拍的形式记录着生活。

当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回忆起我们的童年,一切似乎都已经褪色而模糊不清。而17岁的年龄使艾莉森还保有了内心的单纯和好奇,并渴望去探险。
艾莉森从小和三个兄弟一起长大,假小子般地赤脚奔跑、用石头堆城堡。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她留起了美丽的长发,变得害羞、敏感和不善言辞。在偶然的机会里,她开始使用父亲的数码相机拍摄花卉,于是害羞的女孩找到了她新的表达方式。相机就像一双好奇的眼睛,在渴望着捕捉,而快乐无忌的童年则成为了她的灵感源泉。她在摄影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光的迷恋,很大一部分原因也与她记忆中阳光下的童年有关。
IMG_0945edit2-673x448.jpg
IMG_0230edit-673x440.jpg
艾莉森最初选择自拍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合适的人让她拍。但她渐渐上瘾,并演变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日记形式——一大厚本的自拍照影集。
在一年的时间里,艾莉森每天坚持为自己拍摄一张照片,即使在缺乏灵感时也是。许多灵感在听到快门声响起时便会自己打开思路。照片集就像她的日记本,但又可以比文字更直观、更快速地唤起她的记忆。即使她忘记了一些事,但是翻起相册,依旧能获知那时的心情。
艾莉森像许多正值青春年少的美丽女孩一样: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同时又带有一些顾影自怜的不安。她们更愿意以纯粹自我的方式作为表达的媒介。她们自己设定目标、选择环境、担任主角,以完成对自己的表达。艾莉森的自拍总是将自己至于中心且带有忧郁气质。也许这也是这一代人特有的内心独白:更加直白地去关注和展示自己。
IMG_1285CLONE-copy-673x448.jpg
IMG_3170edit-673x448.jpg
《摄影之友》:你认为你的年龄是优势吗?
Alison Titus:我认为年轻人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去创作一些神奇的影像,因为我们还年轻,并没有脱离童年太久。我们还生活在美好之中,我们知道如何用孩子纯洁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摄影之友》:你身边有很多与你同龄的朋友喜爱摄影吗?
Alison Titus:是的,现在的相机极易得到和使用,所以拍照片是一种流行的消遣方式。我想摄影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与当今世界对媒体资源的重视及共享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IMG_3421edit-673x448.jpg
IMG_2672edit-673x448.jpg
《摄影之友》:完成“365天”这个项目对你而言是怎样的感受?
Alison Titus:每天为自己拍照是非常困难的,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是多希望完成这个项目。我之前从来没有注意过我是多么喜欢我的照片,投入到摄影中去,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尽管在拍照当时感觉不到,但在回顾时你却往往能感到惊喜。
《摄影之友》:为什么你的自拍照中似乎很少出现笑容?
Alison Titus:我拍照的目的是想扑捉一种情绪,我的照片都很少笑,我觉得面无表情比假装微笑更有情感。
《摄影之友》:在“365天”中,让你印象最深的照片是哪一幅?
Alison Titus:在“365天”的最后一天,我在寒冬里开车到冰冻的湖中央,穿着单薄的露肩礼服躺着冰面上,郑重地为这个项目画上句号。当时冻得打颤,并一直在心中祈祷冰面千万不要裂开。
IMG_5412edit-673x448.jpg
img_0846editgradient-673x448.jpg


疯帽子在逃跑─ Lissy Elle蒂姆波顿式幻想影像
impossiblethings-673x673.jpg
1994年出生,加拿大人,从13岁就开始摆弄照相机,她说:“当人们说我的照片对他们产生启发的时候,我知道我再也不会停下来了”。
莉西的作品充斥着色彩缤纷而诡异的景象又浸润着细腻的忧郁,静止在不可思议的瞬间,如同蒂姆波顿童话般充满奇异幻想的精神世界。她用这些照片,建起一座远离烦恼的乐园,来唤起那些年少时独有的,甜美而纯真的情怀。
这个倔强小妞喜爱争论,不愿意在谈话中服输,她总是态度鲜明地表达自己,影像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整组照片展现的是一个看似封闭的世界,但画面却极富延伸感,挑战着我们的想象力。莉西的作品构图并不复杂。简约的背景设计使观者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画面主体上。但简约并不等于平白。在空间构造上,莉西的作品大多采用大景深,营造出专属于少女独自一人的秘密天地以及富有幻想的孤独情怀。莉西作品的最大特色表现在她对主体的处理上。“少女”是莉西最喜欢表现的对象。有时候,那个“少女”恰恰就是作者本人。她不拘一格地采用数码后期合成,可谓手段纯熟,但更让我们难忘的是她通过光影完整表现出的无所束缚的内心世界。
Creationism-673x673.jpg
Princess-Alyssabeths-Belated-Birthday-673x666.jpg
《摄影之友》:你是个安静的女孩吗?
Lissy Elle:有时候会,但当我感觉自己安静得像一只小老鼠的时候,我通常会大声说话——就因为这样我经常被朋友批评。
《摄影之友》:除了摄影外的最大爱好是?
Lissy Elle:读书,我最喜欢看的是小说,我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小说,看到那些名字就会让我浮想联翩。我最喜欢的作者是ChuckPalahniuk。(编者注:长篇小说《搏击俱乐部》作者)
《摄影之友》:你13岁时怎么开始摄影的?
Lissy Elle:我的一个好朋友在做全年自拍,我觉得挺好也想尝试一下,其间一直停停拍拍,直到我开始在Flickr上上传自己的照片并受到大家关注,我就买了一个单反,再没有停下过。
《摄影之友》:为什么偏爱幻想式的影像?
Lissy Elle:我希望能在照片中出逃,同时也作为一种纪念——纪念当你在年轻的时候,时光是多么的甜美和单纯。
《摄影之友》: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或事物?
Lissy Elle:近期来说,蒂姆波顿给了我很大的灵感,他是个艺术家、作家、导演,是个天才,他创造一整个幻想世界,让你一头扎进去再也不能忘记。
《摄影之友》:你自己习惯的拍摄方式?
Lissy Elle:我在相机的设定上总是根据现场情况调来调去的。但是我通常使用50mm镜头拍摄,把光圈开到最小,以得到最大的景深。
《摄影之友》:今后的拍摄计划?
Lissy Elle:我打算选出365张照片出一本书,和更多模特合作,而且我会开始一个新系列的拍摄。敬请期待。呵呵。

naturaldisastersfin_edited-1-673x677.jpg
The-Snow-White-Dilemmafin-673x675.jpg
跨越巴别塔的语言─ Andrea Pun在摄影中自愈
2-673x957.jpg
原名潘君儀,1991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现在美国学习摄影,将自拍视为自我治愈。
在美国的生活使潘君儀更喜欢人们称她为Andrea Pun,她在拍摄时遇到过不少好心人的帮助:有人把屋子借给她拍照、有人主动来帮她搭道具,“他们的帮助和鼓励都成为我越发坚定地走到摄影这条路上的动力”。
其实更早前她的梦想是成为作家,她曾获得过香港青年文学奖。但在国外的生活使她逐渐失去了中文语感,一贯清晰的目标褪去,她陷入气馁中。但后来她发现写故事还有另一个途径,影像。她的影像更多呈现的是西方元素,凝练,不生涩,同时希望融入东方的细腻和纤巧。出于少女独特的细腻心思,她拍摄的对象绝大部分是女性,她用少女的身体来完成自我的想象,她的影像充满青春的情绪,有隔阂、有向往,如坚硬的碳一般脆弱。拍别人和拍自己有时是完全看心情而定,但更多时候,潘更享受自拍的过程。摄影对她而言是一场自我对话的过程,认识内在的另一个我。摄影安抚过她追求梦想时的不安,也平复过焦躁的心情,所以“自拍作品的过程对我而言,很自愈。”同时,这更是一个抽离的状态,能帮助她取得更多的灵感。
与其他女孩不同,潘并不认为年龄是优势,“我太年轻,目前的知识还不足以成为强大支撑,想要学的做的事情很多,时间真不够用。”同时她明确知道自己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弥补。90后的年轻女孩选择摄影并不只因为年少轻狂,她迫切地想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语风格,诠释眼中的世界。这个看似能凭着年轻冲破一切的热情,其实无比脆弱,因为未来还遥不可知。女孩求的情感就如同青春本身一样暧昧不清。但是懂得自己要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去攫取,已经是聪明者的姿态。
12-673x673.jpg
24-673x673.jpg
《摄影之友》:在拍摄中遇到的有趣的事吗?
Andrea Pun:去年我在洛杉矶一栋建筑前准备拍摄,几个警察用一个很“扯”的理由打断我,说“担心恐怖袭击”,原来那里是洛杉矶警局。一个好心的警察后来带我到附近的图书馆,因为那的光线和警局相似,我们后来成为了好朋友。
《摄影之友》:你认为怎样照片是好照片?
Andrea Pun: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照片。
《摄影之友》:为什么说自拍有一种自愈意义?
Andrea Pun:因为拍摄自拍作品时一般只会有我和相机,镜头前后的人都是我,这就像一场与自己的对话,可以使心境平静。
《摄影之友》:你目前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Andrea Pun:我现在正是闯荡世界、挑战自己的年纪,没什么包袱,所以在摄影路上纵然遇上挫败也很快恢复状态,继续奋斗,毕竟自己年纪还小,想要学习、想要做的事情却真的很多。
《摄影之友》:图像和文字对你是怎样的意义?
Andrea Pun:对我而言,文字是我的旧爱,图像是我的新欢,新欢旧爱外表不同,但内里个性很像,如果能和它们来一场轰轰烈烈的3P,那就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笑)

25-673x44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2012-5-3 19:24:13

举报

{:soso_e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