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哈瓦那
下了飞机并没有经历冗长的尽管排队,边防官员甚至没问什么问题就放行了。一走出机场倒是把我吓了一跳,通道两边都是黑压压的人群,手里拿着牌子,精神抖擞又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些东方面孔。一时间叽里呱啦的西班牙语闪烁在耳边。说黑压压,也是因为古巴有55%的人是西班牙-非洲后裔,天生肤色黝黑。攻略说的没错的是,果然女人们都爱清凉短装,乍一眼望去,露出大块皮肤的不在少数。
Taxi司机都很有礼貌,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因此不怕黑车。过来询问不果,也不纠缠。基本上从机场到新老城区的价格,都是20cuc。
倒是换汇,等了二三十来分钟,动作慢,队伍长。汇率价格也不如城中来的好。
直奔lily家而去。一路路过的是崭新的古巴。
热烈的阳光照耀的我们睁不开眼。万里无云的蓝天叫我一再想起炎热的巴哈马。实在是异曲同工的地方,谁让它们只是隔开一条海峡呢。果然一路上除了大片的热带植物、舒适的小广场和公园、住宅,其他商店饭店等都没看到。
看到其他网友的游记上说古巴是个贫瘠的地方:物资缺乏,没有现代商业那种有序和繁荣的景像,所以未必值得一来,起码这并不是一个来了不想走的地方。但是我不这么觉得。说白了,和尼泊尔一样,并不是个现代化国家。可是如果千篇一律和欧美一样,这不是不用来了么?要看的就是有别于其他城市和国家的独特之处。在我看来,古巴是一个活着的历史。这里有凭票供应的商店,国营的理发店、到处可见的领导人头像和海报、马路上有周立波说的打桩模子……曾经的中国,也是这样。
一切都会改变,总有一天,而且是很快,古巴也会悄然趋同。
Lily家所在的Vedado区就是所谓的新城区,有很多新建的高层建筑。我问千里,是否94年的时候第一次来我家,能坐上电梯直呼16楼而去,又能在空中俯视虹口公园和体育场那样的美景,心里很是崇拜。他说是的。正如那时候的上海一样,当我站在这高楼前的时候,心里也是一样感受——没想到古巴人民的生活条件还不错。而当我进入车库,面对两个电梯无从选择的时候,这种感觉更甚。电梯里有电梯工操作,老式的那种,自己拉门。我以为一个楼层起码很多家人家。其实这栋房子一层楼就他们一家。玄关、门厅、客厅、饭厅,一应俱全。佣人也有两位。啧啧啧,这应该家里是做官的了吧,不过到底没好意思问。
这一区域靠近海边,放下东西就出去转了转。到处干净整洁,地上没有废纸垃圾,也没有乱七八糟的流浪汉。可房子还是破旧的,并不整齐的矗立在街道两边。
让我想到一个淳朴的男人,却依然坚持活得富有尊严。衬衫虽然洗的发白,却依然是干净整洁的。没有颓废的胡子,只有淡淡烟草的香味混着阳光的味道,这样的哈瓦那,让我有了点感动。因为坚定的信念总是可以打动我的。
哈瓦那老城
自从那句“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期间爬满了虱”伴随着破旧又摇曳着殖民地风情的照片印入我的眼帘,古巴就变成看过窈窕背影的那个女子,总是想绕到正面,亲眼看一眼胖瘦美丑。
从和美国白宫相似的那个国民大厦一路向内走,就不断有人和你打招呼。古巴人都往往会猜你是不是中国人,所以chino,chino的问候声不绝于耳。当然,别以为这里的人只是热情而已,这些多半也是出租车司机、黑烟小贩、饭店拉客的……总之想在你身上搞点兑换券而已。多聊几句,就和你切入正题了。当一个饭店的老板知道我们要去老城区,他耸耸肩说,那里真是很脏啊。
的确,老城区的卫生并不怎么样,地上总是有污水和垃圾,而破旧房子的斑驳外墙也容易让人产生脏脏的感觉。岌岌可危的阳台上,总是有居民居高临下地趴在那里看过往的人,我想他们大概在想,人来人往什么都是浮云。
但不管这些建筑多么破旧,都有一种真实的魅力。
明黄、亮绿、粉红、大红、黑色、白色……各种颜色的老爷车停在那里,动不动就是和我爹妈一般的年龄,大部分都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品牌。有些已经锈得无可修补,前后盖都合不拢地在那里摇摇晃晃,却照样挂着taxi的招牌,有些漆得锃亮,敞篷跑车,驮着游客拉风地呼啸而过。看一个地方的照片,有时候并不能完全相信你的眼睛。但是在古巴,之前看到的那些照片,全部都活生生的在面前。
老城区的中心倒不像是“古巴人民的哈瓦那”,确切的说,那是“游客的哈瓦那”——像欧洲一样露天的咖啡厅、古朴而干净的博物馆、鲜花盛开的小广场、极富中世纪特色的酒店……络绎不绝的游客穿梭在这个主题公园里,流连忘返,心满意足。
旧书市场上摆满了各种泛黄的杂志和书籍,手表、徽章、相机,还有古老的照片。甚至有19世纪的大部头,残破得好像古堡里捡出来的魔法。新认识的北京姐姐买了一本1931的美国杂志,那期的封面是整齐的日军拿着刀枪。这本杂志8cuc,保存非常完整,几乎没有任何一点折损。而切在任何场合都是永远的主题。
热烈的阳光、缤纷的老爷车、破败的西班牙建筑、深色的人种、一个西半球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old Havana,世界文化遗产的所在了。这种组合,常常让人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真正的古巴人
物资匮乏是古巴不可避免的话题,怀着好奇和惊异的眼神在国营商店门口东张西望也几乎是每个游客必做的事情。
商店里有限的食品陈列在货架上。面包店里的面包很粗糙,也没有任何包装,光秃秃的排列在柜子里。买菜的商店里凭票供应。出售汉堡的小店只是半米来长的一个窗口,油腻腻的汉堡就展示在那里。西恩富克斯的电器店,门口挤满了人,出来一个才放进去一个。当地人使用cup结账。一个冰激凌1块钱,一杯甘蔗汁也是1块钱。1块cuc等于24块土比索。
而古巴人一般一个月只有300多土比索的收入,好一点的也不过是600多。所以赚兑换券的旅游业成了香饽饽,大街两边站满了想要赚一点兑换券的人们。不管是出租车、三轮车、换当地钱币或者拉着你去看表演,吃饭,酒店,反正什么都有。
出租车行业和出租房间的casa是最容易赚到钱的。哈瓦那的casa20-40cuc不等,而其他城市也要20-25cuc。他们也会问你要不要再另外加早餐和晚餐。而每个城市之间的casa之间也有相连,可以让房东帮你定好下一个城市的住处。当然这个casa的标志并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挂的,需要得到政府的认证就需要交纳大笔的钱。
Casa营业一晚的收入就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两个月的工资,所以满大街都是蓝色casa的标志,竞争相当激烈。而有一些没有资质的人家就只能靠其他的办法拉到客源了。
Frank就是我们在大街上偶尔遇到,他无比热情地拉着我们的手,告诉我他曾经在深圳工作,从事蔗糖生意。他请我们去他们家喝咖啡、吃晚饭。不过第二天我们便离开了哈瓦那去往圣地亚哥。新认识的北京姐姐CARRIE独自去了他们家做客。Carrie姐发消息给我说,他们非常热情,留下的钱也不要,还送孩子们画的画给她,建议我们去看看真实的古巴人的家。
于是,我们从小镇回来后,就从lily家搬去了他们家。其实Frank家并不是casa,非法的接待可能会招致巨额罚款,不过每晚几十cuc的收入对任何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因此他们早早为我们预留的房间。
他们家离开唐人街不远,在新城和老城中间的centro habana。一楼的房间,最外面是客厅、中间是饭厅,后面便是两个卧室,期间有卫生间隔开。长条形的房间很深,光线就不是很好。卧室里几乎是没有光照入的。二楼是有另外两个房间。Frank说,古巴的房子都是政府提供,教育和医疗也全部免费。说到这个的时候,他很骄傲,便问我们中国是不是也是一样。这让我觉得很尴尬,只得说,上海的房价很贵。家里陈旧而黯淡,装饰和家具都是很老式的,条件和Lily家相比这是天差地别,不过我想这大概才是一个真实而普通的古巴家庭,毕竟不是人人家都有汽车和海景豪宅吧。我们便也安心住了下来。每晚30cuc包早餐和晚餐。
小酒馆和简单快乐
海明威是哈瓦那的另一张名片。他住过的Ambos mundos旅馆已经被改建成了博物馆,他钟爱的半分钱小酒馆也总是门庭若市。
在哈瓦那,喝一杯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儿。我们12点不到就在半分钱小酒馆门口等着了。狭小一楼只是供喝酒用途,坐不了几个客人,何况还有乐队在一边演唱。倒是门口,拍照的人积满了小小的街道,不用找也知道就是这家了。守在门口的招待对我说,每天都是这样。我笑笑,谁让你们店这么有名呢?
午饭时间,内庭和二楼都相继开放,别看门面这么小,里面别有洞天。蓝色的墙壁上,除了一些老照片以外,满满地都是到此一游之类的签名,密密麻麻。不知道有没有那位让酒馆出名的海明威同志的手迹。让我也想起了海德堡学生监狱中,同样的签名,落款的日期却都是18**年,一时间失神彷佛身边游走了中世纪的鬼魂。
这里最有名的无非是mojito,就是朗姆酒混着薄荷叶的鸡尾酒。因为名气在外,自然价格也比别家饭店高,一杯4cuc。尽管如此,依然是人手一杯。吧台上,一字排开的酒杯,调酒师已经在每一杯中放入了糖和薄荷叶,只等下单便可以上桌,不愁卖不掉。朗姆是古巴的国酒,最好的牌子便是havana club,到处的商店里都有,价格也不贵,只是不便于携带。
之前一直看到攻略说,古巴的饮食有多糟糕,甚至有人说,这是他行走几十个国家后,遭遇最难吃的饭食。可是我完全不这么认为,尤其是从墨西哥来到古巴后。虽然吃的东西都和普通,无外乎是烤或者煮的鸡肉、猪肉、牛肉、鱼和虾。但是味道总是还可以接受。通常会配上类似香蕉的“大蕉”切成条或者圆形炸着吃。和薯片差不多,但是又有香蕉的特殊香味。半分钱小酒馆里倒是有特别些的菜肴:比如ropa veija,地道的古巴菜,做法和中餐类似,是烧制过的牛肉丝,配以番茄、辣椒和洋葱等,还有有汤汁佐伴的虾也不错。虽然价格都有些贵,12cuc左右,但味道好过一般餐厅里的烤肉排。
相比起这样有名的饭店,其他小酒馆就更名副其实了。而mojito也相应便宜下来。炎热的午后,真是不适合在外面闲逛,于是在老城区到处能钻进这样的小酒馆喝一杯消暑解渴,躲避直晒的艳阳是很爽的事情。更爽的是,很多小酒馆都有乐队伴奏,演奏着富有浓烈热带风情的古巴音乐。
乐呵乐呵地,一下午就过去了。
晚上的时候,可以去Ambos mundos旅馆的顶楼再喝上一杯。511房间已经变成了博物馆,海明威在这里写出了惊世之作。我对这房间没有多大兴趣,倒是顶楼凉风习习中和新认识的朋友聊天闲坐,成了这个酒店留给我的唯一印象。
古巴雪茄
有人在听到我要去的是古巴后,第一反应就是:哇,古巴雪茄。和朗姆酒、萨萨舞一样,雪茄是古巴的象征。世界上最好的雪茄烟都产自这里。
卫城大厦后面就是fabrica de tabaco partagas卷烟厂。古老的卷烟厂自1845年开始营运,游客可入内参观,但不能携带相机入内拍照。
门票:10cuc/人,需要寄包。
一进门的右边是提供雪茄出售的商店,两边的橱窗里有领导人参观厂里的照片。左边则是包袋寄存处。接着就跟英文导游开始了一段雪茄之旅。
据说一直雪茄烟的好坏取决于烟叶的混合方式,包卷的手法和外卷烟叶。第一个车间是学徒教师。在这里学生们从基本功开始练习,我也看不出来有什么不同之处。第二个车间则是分捡车间。收集来晒干的烟叶在这里被重新濡湿,铺平展开,取出最大的经脉。然后由几位经验丰富的师傅把他们按照颜色、质量分门别类。导游说,面前的这位师傅在这里工作了十五年,他每天都做同样的工作。这一堆是最好的,这一堆是其次的,最后那堆都是废烂渣子,也看出来是最次的了。
被分类的烟叶被送往车间,在那里将被制成雪茄。首先卷烟工人将2-3片烟叶卷起来,然后将外卷烟叶把他们包裹起来,形成烟芯。再包上一层包扎烟叶,称为外罩。然后放到管状磨子里压紧。然后再包上一层烟叶,最后用扇形的烟叶将一头封住。制作雪茄的车间比较大,有点流水线作业的样子。车间的最前方有一张桌子和麦克风,导游说为了让工人赶到轻松,每天会再固定时间会为他们朗读文章与新闻。制作完的雪茄根据颜色不同由专门的工人分拣,然后贴上标签装入松木的精美盒子。
没有看过之前,我误以为雪茄都是古巴大妈们在大腿上搓卷而成。不过后来才发现,其实雪茄虽然是完全人工制作,但是环境确实非常干净整洁有序的流程化操作了。
革命广场
在来古巴之前,必须预习的单词就叫做“革命”。从何塞·马蒂、切格瓦那到至今活跃的卡斯特罗兄弟,革命是古巴不可分割一部分。
于是,我盯着烈日坐在革命广场中心上看着巨大的切格瓦那头像。革命广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造,周围是各种政府大楼。标志性的建筑便是中间一尊17米高的何塞·马蒂雕像。而出镜率更高的就是内部楼证明上的陶瓷壁画,一副是切格瓦那,一副是何塞·马蒂。
在上海到洛杉矶的飞机上,我看完了切格瓦那传记和图片集,再次复习了《摩托车日记》。这个眼睛中永远有纯净光芒的人,无法掩饰的是执着的信念。他一直都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而活着。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为反馈来自内心的召唤。好朋友亚东说,一个内心丰厚的人,才会一直想要给予,想要做救世主。
而广场旁边就是汽车总站。里面有餐厅,有商店和书店,也有info。一个窗口供当地人购买车票,而入口处的小间则是针对外国人的VIAZUL公司所在。售票人员能讲英文,去圣地亚哥的车票一天有三班。最节约时间的自然是夜车了。但是不能购买其他城市之间的票,必须到出发地去购买。售票的阿姨关照我们准时来托运行李后,我们再次回到广场上,准备乘坐红色的双层巴士总览哈瓦那。和所有的城市一样,双层巴士供旅游者在很快的时间内大致上了解城市的概貌。每个人5cuc,照例说是半个小时一班车,可是我们等了大概个把小时才来了一辆。径直坐到二层去,露天的座位可以更好的看清风景。车子一路往西,过了科朗公墓后都已经不知道去哪儿了。绕了好大一圈,才绕回东边的老城区。不过这也好,随意吧。
来到古巴的最后一天,我们从革命广场步行去著名的冰激凌店。往东北方向走,在National Hotel和哈瓦那大学的中间。排队的人无数,1cup就可以买到一个冰激凌球。可是烈日下想到要排个把小时的队伍心里就发怵,还是乖乖的被宰一刀。用cuc结账就可以不用排队,并且坐下来慢慢享用了。当然价格也变成一个球1.5cuc。虽然古巴即使是在三月初也依然烈日高照,但是在有阴影的地方吹着风吃着冰激凌,暑意全无,很是享受了。
有关拍摄
作为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的古巴仿佛就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物资紧缺,凭票供应,实行本国货币与游客的“外汇券”(CUC)两种币制,两种价格体系。然而时间是公元2011年,空间是跨越半个地球之远的加勒比海岛国,环境是西班牙风格的城市,人物是拥有非洲黑人血统与部分白人混合后的后裔。游历古巴仿佛在参观一个鲜活的、拥有丰富人文气质的社会主义发展博物馆。
在那些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西班牙风格建筑外,古巴人开老爷车,抽雪茄,跳萨萨,带着游客混迹于老哈瓦那的各条小巷,用自己的智慧追逐着CUC。摄影师很容易迷失在扑面而来的环境人物中,我们的挑战就是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多样性的地方找到简洁明了直截了当的画面措辞,来阐述我们对这里的一点点肤浅看法。
这次准备的器材包括:一台全画幅的A900,主要配合16-35、24ZA、85ZA和70-200G使用。一台A55,主要配合35/1.8、50/1.8和85/2.8使用。一台M6,配合35/2和21/2.8使用。事实证明,这样的配置略嫌冗杂。太多的设备让拍摄有些分心,总得花不少时间考虑某个场景得用哪个机身和镜头拍才合适。后来当我每次出门都只带其中的2台相机之后,事情变得简单一些。A900+16-35、A55+70-200G的组合最为方便。全幅管广角,APS管长焦。更何况A55并不比一个镜头后盖重多少,而且它还是个能拍照而且拍的效果还不错的镜头后盖!所以这样的组合并不比以前我用A900+16-35+70-200重多少。
追寻“切”的身影
切·格瓦纳这个阿根廷人跑到古巴搞革命,和卡斯特罗统一和解放了古巴,把巴蒂斯塔的傀儡政权彻底推翻,然后这个真正的战士又跑到刚果帮助黑人兄弟闹革命,可惜黑人兄弟的好吃懒做深深伤了切的心,转战厄瓜多尔继续革命,却败于背后有美国撑腰的政府军,献身沙场。现在,“切”的形象已经成为古巴的一个标志,全世界最时髦的一个ICON,一切具有叛逆精神爱好自由渴望平等的人都毫不犹豫地将其作为自己的偶像,但又痛恨这个ICON的日益泛滥。
不管怎么说,切在古巴的地位是非常之崇高。他是出现在明信片、旅游纪念品、书籍、招贴画、广告牌上频率最高的形象。不管是3块钱的CUC纸币还是3块钱的CUP硬币上都有切的形象。我的这次行程里自然也没少拍摄和切形象有关的照片。
在西恩富克斯,当我们在他们最大的商业街上闲逛时,看到一个人把头发一边剃上切的形象另一边是古巴的国旗。他说他叫巴拉巴得,不过大家都叫他“切”。我趁着暮色,把他那独特的发型与背后有着切头像的广告牌拍摄在一起。
古巴人
古巴人喜欢坐在临街的屋子内,避开阳光,乘乘凉。当我们在哈瓦那老城闲逛时,街道两边那些敞开的门里,到底有什么惊喜等着我们,不得而知。只有当你擦身而过时,才得以窥视其中奥妙。此时街道上的光线与屋子内的光线相差非常大,必须控制好曝光才能获得很好的影调效果。
古巴人大多乐于被拍摄,有时有相机对着他们的方向时,甚至会主动要求拍他们。这显然是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福音。拍完后不要忘记用西班牙语说一句谢谢:GRACIAS!也总有一些人并不愿意被拍摄,但基本也是比较友好地摆摆手。此时,请放弃拍摄吧。强扭的瓜不甜。古巴人以黑人居多,另有一些白人以及黑白人种混血后代。总体肤色偏深,拍摄时需要额外注意曝光不要过度。